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和防治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4445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和防治方法,属于珍稀特有鱼类疾病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了一种多级防治系统,利用鱼类喜欢顶水的习性冲刷鱼身,降低小瓜虫对鱼的寄生率;对于已经患有白点病的鱼,也可以通过调整换水率和流速来冲刷掉鱼体和养殖池中的小瓜虫,达到治疗和防止爆发的作用。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级防治系统,可以同时养殖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品种,并且可根据不同成长期的鱼对白点病的耐受力,选择将耐受力弱的苗种或幼鱼养殖在前几级养殖池中,降低小瓜虫的危害。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水对鱼体的冲刷效果,用物理的手段实现对白点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并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用率。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和防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珍稀特有鱼类疾病防治
,具体涉及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和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白点病,又称为小瓜虫病,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寄生在鱼体的皮下、尾鳍和腮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表面形成遍布鱼身的白色脓疱,患病的鱼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白点病在发病前期不易察觉,当鱼身上出现小白点时已经是中度或重度感染,易引起爆发性死亡。研究表明目前一般采用的白点病防治方法主要为轮换养殖,通过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磺胺噻唑和有机碘等化学药品防治,养殖底质的更换以及免疫学方法(欧冲辉等,渔业现代化,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2006,2:35

37)但是有效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生石灰等对环境存在污染,对鱼也存在毒害作用,且部分药物大多数只对幼虫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滋养体阶段的小瓜虫效果不明显,因此药物防治的作用有限,而免疫学方法成本高,且目前暂未出现规模化的商业化疫苗。而有研究认为可以利用小瓜虫的季节性发病特点,将养殖水温提高到28

30℃,即可有效防治白点病,但是这种方法耗能大、成本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中国专利CN108721345B公开了一种治疗大宗淡水鱼白点病的复合制剂,其采用氢溴酸常山酮、贯众提取物、辣椒碱、二硫氰基甲烷与溶解剂制备了一种复合制剂可以降低大宗淡水鱼白点病的死亡率;中国专利CN103230508B公开了一种防治鮸鱼白点病的制剂及其防治鮸鱼白点病的方法,煤气采用食用米醋与蒜水红茶水混合可以用于防治鮸鱼白点病;中国专利CN103734112A公开了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白点病功能的观赏鱼饵料,其应用猪甲粉、生石灰、仙人掌液等组分来治疗观赏鱼的白点病。这些专利均采用药物制剂来进行白点病的防治,但防治白点病最好的办法还是减少小瓜虫对鱼体的寄生,清除养殖环境中的小瓜虫,因此利用物理的养殖方法来防治白点病仍然是水产养殖中的首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和防治方法,利用喜欢顶水的习性冲刷鱼体,并通过控制养殖池中水的流速,降低小瓜虫对鱼体的寄生率,从而实现对白点病的防治。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进水管与养殖池一侧顶部连接,养殖池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与下级养殖池的进水管串联,最后一级养殖池的出水管与环道池连接,环道池内部设有同心圆池,同心圆池的圆心处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中插入同心圆池站管。
[0006]优选的方案中,环道池顶部与盖板活动连接,盖板顶部设有垫层,垫层上方放置养殖池,养殖池中央设有多孔站管。
[0007]优选的方案中,垫层有多种高度,调整养殖池高度使每级养殖池比下级养殖池高20

60cm;所述盖板与养殖池一一对应。
[0008]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环道池中设有备用进水管,第一造流泵和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中插入环道池站管。
[0009]优选的方案中,同心圆池一侧设有第二造流泵,另一侧池壁上设有溢流堰并固定有进水挡墙。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防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1](1)构建多级防治系统;
[0012](2)转鱼入池;
[0013](3)调整养殖参数,保持换水率为80

300次/d,流速为0.3

0.6m/s;
[0014](4)定时清洁养殖池,环道池和同心圆池,并检查鱼体的发病情况。
[0015]优选的方案中,多级防治系统中可养殖多个鱼种,按养殖系统级数,养殖顺序依次为苗种,幼鱼,成鱼。
[0016]优选的方案中,当少量鱼体发病时,调整养殖池的换水率至200次/d以上,每天检查发病情况,痊愈后则适当降低换水率。
[0017]优选的方案中,当鱼体发病数量逐渐增多或多个养殖池均发病时,停止进水,向养殖池中增氧,保持养殖池中的溶氧量不低于6.0mg/L,同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体中亚甲基蓝的浓度为5

10ppm,浸泡24

48h后用海绵刷清洗养殖池和环道池的池底和池壁并开启进水,使换水率达到200次/d,流速调整到0.5

0.6m/s,冲刷24h后再次停水泼洒亚甲基蓝,重复2

5次,即可痊愈。
[0018]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构建了一种多级防治系统,通过调整各个养殖池的高度差,将上一养殖池排出的水用于下一养殖池,与单个养殖池相比,多级防治系统将多个养殖池串联,通过调整养殖池的数量可以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17倍,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0020]2.本专利技术构建的多级防治系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排污系统,平时养殖过程中也不需要排污,减少了管理难度和管理强度;养殖池在清洁过后污水会顺着串联的进水管、出水管流出,直至经环道池和同心圆池排水口排出,因此多级防治系统可以不间断养殖,只需要定期刷洗池壁和池底即可,管理简单。
[0021]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多级防治系统内进行鱼的人工养殖,通过调整养殖池内的换水率和流速显著降低了白点病的发病率;当鱼体出现白点病时,通过调高水的流速对鱼体进行自然冲刷,减少小瓜虫对鱼体的寄生,使患病鱼逐渐痊愈,降低了白点病的爆发率,提高了人工养殖鱼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0023]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级防治系统,图中1为进水管;2为养殖池;3为出水管;4为多孔站管;5为盖板;6为垫层;7为环道池;8

环道池站管;9为进水挡墙;10为同心圆池站管;11为第一造流泵;12为备用进水管;13为同心圆池,14为环道池排水孔,15为溢流堰,16为同心圆池排水孔,17为第二造流泵。
[0024]图2为实施例8中多级防治系统多鱼免疫力的影响,图中的A为溶菌酶活性,B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多级防治系统的构建
[0026]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进水管1与养殖池2一侧顶部连接进水管1距离养殖池2上沿30cm,养殖池2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管3,出水管3与下级养殖池2的进水管1串联,最后一级养殖池2的出水管3与环道池7连接,环道池7内部设有同心圆池13。
[0027]优选的方案中,环道池7顶部放置有盖板5,盖板5顶部放置有的垫层6,垫层6上方放置养殖池2,养殖池2中央设有多孔站管4,多孔站管4与养殖池池壁等高,可防止鱼逃逸。
[0028]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管(1)与养殖池(2)一侧顶部连接,养殖池(2)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管(3),出水管(3)与下级养殖池(2)的进水管(2)串联,最后一级养殖池(2)的出水管(3)与环道池(7)连接,环道池(7)内部设有同心圆池(13),同心圆池(13)内设有第二排水孔(16),第二排水孔(16)中插入同心圆池站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道池(7)顶部与盖板(5)活动连接,盖板(5)顶部设有垫层(6),垫层(6)上方放置养殖池(2),养殖池(2)中央设有多孔站管(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6)有多种高度,调整养殖池(2)高度使每级养殖池比下级养殖池高20

60cm;所述盖板(5)与养殖池(2)一一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道池(7)中设有备用进水管(12),第一造流泵(11)和第一排水孔(14),第一排水孔(14)中插入环道池站管(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养殖鱼体白点病的多级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圆池(13)一侧设有第二造流泵(17),另一侧池壁上设有溢流堰(15)并固定有进水挡墙(9)。6.一种人工养殖珍稀特有鱼类白点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敏杨元金姜华刘科汪杰高阳阳唐大明姜伟孙贤罡汪润秋文志豪万建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