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94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安装在侧位安装板上,包括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的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分别驱动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的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连接并带动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的传动轴以及驱动传动轴旋转的主动驱动组件;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齿数之比与探测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之比相适应;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均包括呈L型的支架本体和与支架本体连接的直线导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差速传动机构,通过一套驱动来控制侧位探测器和限束器同步移动,且满足移动中的速度差和位移需求,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难度小。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口腔CBCT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X线头影测量术是根据所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有牙、颌及颅面的标志点绘制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了解牙、颌及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
[0003]如图1所示,X线头影测量拍摄模式下,X线球管100中心、限束器300中心、侧位探测器200中心位于同一水平高度,X线中心对准侧位探测器200正中。如图2所示,为图1的俯视图,在X线头影测量模式拍摄过程中,X线球管100绕其旋转中心做圆周运动,侧位探测器200与限束器300做水平移动,三者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X线穿过限束器300开孔并对准侧位探测器200的有效区域内。由于侧位探测器200和限束器300是水平方向上与X线球管1距离不一致,图2中可见限束器300较侧位探测器200距X线球管100近,致使侧位探测器200和限束器300水平移动的位移不一样,二者存在速度差。为实现上述拍摄过程,现有技术采用的方案为:用两组分别单独控制的驱动装置来分别驱动限束器和侧位探测器,具有成本高、结构复杂、控制难度高、控制精度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通过一套驱动来控制侧位探测器和限束器同步移动,且满足移动中的速度差和位移需求,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难度小。
[0005]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安装在侧位安装板上,用于驱动侧位探测器和限束器移动,包括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的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分别驱动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的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连接并带动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的传动轴以及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的主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齿数之比与探测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之比相适应;所述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均包括呈L型的支架本体和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的直线导轨组件。
[0006]优选地,所述主动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从动驱动轮、带动所述从动驱动轮旋转的主动驱动轮和驱动所述主动驱动轮旋转的步进电机,所述主动驱动轮和从动驱动轮之间通过驱动同步带传动。
[0007]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一端置于侧位安装板上并设置有同步带固接组件,另一端向下延伸至侧位安装板下方;所述同步带固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上表面上的第一咬合齿面和盖设在所述第一咬合齿面上的第二咬合齿面,所述第一咬合齿面与第二咬合齿面上的咬合齿相对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咬合齿面与第二咬合齿面上的咬合齿的齿槽方向与第一同步带运动方向垂直;
[0008]所述第一咬合齿面和第二咬合齿面上均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固定安装孔,所述固定安装孔设置在与其固定的同步带外侧。
[0009]优选地,所述直线导轨组件包括与侧位安装板的上表面固定的直线导轨和套设在所述直线导轨上且与支架本体固接的直线导套,所述直线导轨包括呈“工”字状的导轨本体和分别设置在导轨本体两侧面和顶面上的导槽,三导槽内均布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实现对所述直线导套进行支撑。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的有益效果是:
[0011]1、通过一步进电机带动两组直径、齿数不等的同步轮,通过两组输出速度不同的同步轮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移动,且满足移动中的速度差和位移需求,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难度小。
[0012]2、通过设置在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上连接直线导轨组件,一方面确保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的安装稳定。另一方面确保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在移动中具有一定的限位能力,避免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出现晃动等问题,确保同步轮和同步带带动的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运动无延时问题或滞后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X线头影测量模式拍摄过程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方案中的差速传动机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17]图5为同步带固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同步带固接组件和直线导轨组件安装示意图,
[0019]图7为直线导轨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图2所示,X线头影测量拍摄模式下,X线球管100绕自身上的中心旋转,获得点划线a至点划线b的工作范围,限束器300和侧位探测器200均在点划线a至点划线b组成距离范围内移动,可见,在相同的时间内,限束器300较和侧位探测器200移动的距离短,速度慢,且在移动中,需要始终保持X线球管100发出的射线对准且依次穿过限束器300的中心和侧位探测器200中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
[0022]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安装在侧位安装板1上,用于驱动侧位探测器200和限束器300移动。差速传动机构包括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2和限束器安装支架3的第一同步带21和第二同步带31、分别驱动第一同步带21和第二同步带31的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连接并带动第一同步轮22
和第二同步轮32的传动轴4以及驱动所述传动轴4旋转的主动驱动组件。所述主动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传动轴4上的从动驱动轮51、带动所述从动驱动轮51旋转的主动驱动轮53和驱动所述主动驱动轮53旋转的步进电机54。所述主动驱动轮53和从动驱动轮51之间通过驱动同步带52传动。传动轴4通过轴承支架6和轴承安装在侧位安装板1上。所述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齿数之比与探测器安装支架2移动速度和限束器安装支架3移动速度之比相适应。
[002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固接在传动轴4两端的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在工作时输出相同的角速度,根据公式线速度与角速度公式v=ωr,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之比即为第一同步带21和第二同步带31的速度之比。所以,本技术方案中,因对于同一型号的同步轮(同步带轮)来说,齿数越多,同步轮(同步带轮)节圆上的直径越大,为第一同步带21和第二同步带31获得需要的运动速度,按照需要选定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的齿数和齿数之比即可。即采用本技术与方案,通过一步进电机54带动两组齿数不等的同步轮(第一同步轮22和第二同步轮32),通过两组输出速度不同的同步轮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2和限束器安装支架3移动,且满足移动中的速度差和位移需求,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难度小。
[0024]本技术方案中,如图5所示,所述探测器安装支架2和限束器安装支架3均包括呈L型的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安装在侧位安装板上,用于驱动侧位探测器和限束器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带动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的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分别驱动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的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连接并带动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的传动轴以及驱动所述传动轴旋转的主动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齿数之比与探测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和限束器安装支架移动速度之比相适应;所述探测器安装支架和限束器安装支架均包括呈L型的支架本体和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的直线导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X线头影测量模式的差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从动驱动轮、带动所述从动驱动轮旋转的主动驱动轮和驱动所述主动驱动轮旋转的步进电机,所述主动驱动轮和从动驱动轮之间通过驱动同步带传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X线头影测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传鑫蒋茂余路宇薛松秦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麦科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