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及其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3166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横编织机领域,公开了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及其编织方法,其包括主针床(1)、插片(2)、副针床(3)、连接块(4)、固定块(5)、沉降片(6)和齿口片(7),插片(2)上设有燕尾槽(21),连接块(4)为燕尾块,固定块(5)与连接块(4)固接,副针床(3)与固定块(4)固接,副针床(3)上设有沉降片槽(31),沉降片(6)安装在沉降片槽(31)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控制织针在成圈时发生浮纱的概率,齿口片定位槽夹持齿口支撑片使齿口片定位准确,沉降片与垫片位置对应且垫片厚度略大于沉降片厚度,为沉降片移动预留间隙,齿口钢丝同时穿过沉降片下限位孔和齿口片定位孔,大大增加了沉降片位移的稳定性。增加了沉降片位移的稳定性。增加了沉降片位移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及其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横编织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横编织机中针板的稳定性会影响织针的编织效率,目前常用针板的沉降片主要通过旋转下压的形式抵接纱线,上述方式旋转下压形式单一,只用一个钢丝固定,沉降片定位不稳定,上述针板的安装方法主要通过副针板与主针板固定安装,沉降片贴合在齿口片侧面且沉降片与副针板接触面积小,沉降片易变形,上述沉降片在工作时,前后针板沉降片有交叉的概率,影响沉降片使用寿命,这种做法导致针板编织效率降低,无法制作复杂的编织花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及其编织方法。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5]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包括主针床、插片、副针床、连接块、固定块、沉降片和齿口片,齿口片安装在主针床前端,插片安装在主针床的插片槽上,插片槽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插片槽内设于插片定位槽,插片上设有与插片定位槽配合的插片凸起,相邻插片的间隙形成针槽并容纳织针,插片上设有燕尾槽,连接块为燕尾块并与燕尾槽配合,多个固定块通过螺钉与连接块固接,副针床与固定块固接并连接主针床与之形成一体,副针床上设有沉降片槽,沉降片安装在沉降片槽中并与齿口片配合编织。
[0006]作为优选,连接块上设有连接块螺孔,副针床上设有副针床螺孔,固定块包括互为钝角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孔,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孔和连接块螺孔,从而固接固定块和连接块,第二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孔,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孔和副针床螺孔,从而固接固定块和副针床。
[0007]作为优选,沉降片包括一体成型的压纱部、主体部、片踵部和弹片部,压纱部和片踵部分别位于主体部前端和后端,弹片部与主体部的前端连接并位于主体部下方向后端延伸,压纱部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压纱部上设有压纱槽和下限位槽。
[0008]作为优选,主体部厚度为0.4~0.5毫米,压纱部厚度为0.12~0.2毫米。
[0009]作为优选,副针床设有前钢丝槽和后钢丝槽,主体部上设有前限位孔和后限位孔,前限位孔和后限位孔为长圆孔孔径大小为1.5~2.0毫米,穿过前限位孔的钢丝嵌设在前钢丝槽内配合,穿过后限位孔的钢丝嵌设在后钢丝槽内配合;弹片部与沉降片槽的槽底接触配合,片踵部伸出沉降片槽外,压纱部向下插设在齿口片间隙中并间隙配合,压纱部位于垫片上方。
[0010]作为优选,还包括镶片和垫片,齿口片、垫片和镶片依次排列,齿口片和镶片位于垫片的左右两侧,镶片和垫片上均设有钢丝定位孔,沉降片上设有下限位孔,钢丝穿过钢丝定位孔和下限位孔固定在主针板的钢丝定位槽内,沉降片位于垫片的上方,垫片的厚度大
于沉降片上压纱部的厚度。
[0011]作为优选,齿口片上设有齿口定位孔,多个齿口片通过穿过齿口定位孔的钢丝固定连接;齿口片的前端设有向后延伸的齿口支撑片,齿口支撑片的后部设有定位卡扣,主针板的前端设有与定位卡扣配合的定位凹槽。
[0012]作为优选,齿口片的前端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限位凹槽位于限位凸起的下方。
[0013]一种横编织机针板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1)拨动沉降片的片踵部向后移动,齿口钢丝处于下极限位置,沉降片嵌入齿口片的间隙中不与纱线接触;
[0015]2)齿口片的限位凹槽卡接旧线圈,多枚齿口片由齿口钢丝固定不会松动使旧线圈大小一致织物密度均匀;
[0016]3)织针垫纱并牵拉新线圈向后移动;
[0017]4)齿口片的限位凸起抵接纱线辅助完成弯纱成圈步骤。
[0018]一种横编织机针板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1)沉降片在弹片部弹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
[0020]2)按压片踵部可调节沉降片前移的距离并控制沉降片下压的深度;
[0021]3)沉降片的压纱槽下压抵触旧线圈,沉降片由弹片部控制使旧线圈受到的张力恒定,且由于沉降片下压深度可控可调节旧线圈大小;
[0022]4)齿口片的限位凸起抵接旧线圈并控制旧线圈浮纱高度;
[0023]5)织针垫纱牵拉新线圈向后移动;
[0024]6)齿口片的限位凸起抵接纱线辅助完成弯纱成圈步骤。
[0025]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申请有效控制织针在成圈时发生浮纱的概率,齿口片定位槽夹持齿口支撑片使齿口片定位准确,沉降片向前或向后移动时,沉降片的压纱部支撑端始终处于齿口片和镶片之间的间隙内,沉降片与垫片位置对应且垫片厚度略大于沉降片厚度,为沉降片移动预留间隙,齿口钢丝同时穿过沉降片下限位孔和齿口片定位孔,大大增加了沉降片位移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横编织机针板主视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横编织机针板爆炸图。
[0028]图3是是本专利技术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主针床侧视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副针床侧视图。
[0031]图6是本发沉降片主视图。
[0032]图7是本发齿口片主视图。
[0033]图8是实施例2的辅助成圈示意图。
[0034]图9是实施例3的辅助成圈示意图。
[0035]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主针床、2—插片、3—副针床、4—连接块、5—固定块、6—沉降片、7—齿口片、8—镶片、9—垫片、10—织针、11—插片槽、
111—插片定位槽、12—钢丝定位槽、13—定位凹槽、21—燕尾槽、31—沉降片槽、32—副针床螺孔、33—前钢丝槽、34—后钢丝槽、41—连接块螺孔、51—第一固定板、511—第一孔、52—第二固定板、521—第二孔、61—压纱部、611—压纱槽、612—下限位槽、613—下限位孔、613

—上极限位置、613”—下极限位置、62—主体部、621—前限位孔、622—后限位孔、63—片踵部、64—弹片部、71—钢丝定位孔、72—齿口定位孔、73—齿口支撑片、74—定位卡扣、75—限位凸起、76—限位凹槽、K—纱线、K1—旧线圈、K2—新线圈、K3—抵接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7]实施例1
[0038]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包括主针床1、插片2、副针床3、连接块4、固定块5、沉降片6和齿口片7,齿口片7安装在主针床1前端,插片2安装在主针床1的插片槽11上,插片槽11根据排列的间距不同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针型,插片槽11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插片槽11内设于插片定位槽111,插片2上设有与插片定位槽111配合的插片凸起,相邻插片2的间隙形成针槽并容纳织针10,插片2上设有燕尾槽21,相邻插片2均匀排列形成燕尾槽21,连接块4为燕尾块并与燕尾槽21配合,多个固定块5通过螺钉与连接块4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针床(1)、插片(2)、副针床(3)、连接块(4)、固定块(5)、沉降片(6)和齿口片(7),齿口片(7)安装在主针床(1)前端,插片(2)安装在主针床(1)的插片槽(11)上,相邻插片(2)的间隙形成针槽并容纳织针(10),插片(2)上设有燕尾槽(21),连接块(4)为燕尾块并与燕尾槽(21)配合,固定块(5)与连接块(4)固接,副针床(3)与固定块(4)固接并连接主针床(1)与之形成一体,副针床(3)上设有沉降片槽(31),沉降片(6)安装在沉降片槽(31)中并与齿口片(7)配合编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其特征在于:连接块(4)上设有连接块螺孔(41),副针床(3)上设有副针床螺孔(32),固定块(5)包括第一固定板(51)和第二固定板(52),第一固定板(51)上设有第一孔(511),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孔(511)和连接块螺孔(41),第二固定板(52)上设有第二孔(521),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孔(521)和副针床螺孔(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其特征在于:沉降片(6)包括压纱部(61)、主体部(62)、片踵部(63)和弹片部(64),压纱部(61)和片踵部(63)分别位于主体部(62)前端和后端,弹片部(64)与主体部(62)的前端连接并位于主体部(62)下方向后端延伸,压纱部(61)的厚度小于主体部(62)的厚度,压纱部(61)上设有压纱槽(611)和下限位槽(6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其特征在于:主体部(62)厚度为0.4~0.5毫米,压纱部(61)厚度为0.12~0.2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其特征在于:副针床(3)设有前钢丝槽(33)和后钢丝槽(34),主体部(62)上设有前限位孔(621)和后限位孔(622),前限位孔(621)和后限位孔(622)为长圆孔孔径大小为1.5~2.0毫米,穿过前限位孔(621)的钢丝嵌设在前钢丝槽(33)内配合,穿过后限位孔(622)的钢丝嵌设在后钢丝槽(34)内配合;弹片部(64)与沉降片槽(31)的槽底接触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才李勇肖祥能平正斐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荣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