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2832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其中,取栓支架为双层支架,包括外层支架和内层支架,外层支架为网状支架,设置有容置腔,内层支架包括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远端的三维编织网,连接杆和三维编织网均穿设于容置腔内,连接杆的近端与外层支架的近端固定,三维编织网的远端与外层支架的远端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取栓支架在捕栓时可以有效减小血栓脱落的风险,减少二次卒中发生的概率。并且,三维编织网的结构能够为外层支架起到足够的支撑力,保障了捕栓操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可操作性。提高了手术可操作性。提高了手术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易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原因。
[0003]缺血性卒中分为急性脑卒中和慢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卒中。针对第一种脑卒中,主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溶栓和介入机械取栓。而药物溶栓治疗由于时间窗窄,以及出血等后遗症的出现,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所以机械取栓(支架取栓),得以广泛的推广的和使用。
[0004]现有一些取栓支架具有多显影点,支架网孔大,方便捕栓,但在捕栓过程中,当血栓支架嵌入时,在前向血流的作用下,大网孔子回撤过程中,非常容易小血栓脱落,血栓子逃逸至远端的血管,容易造成二次卒中风险,给手术带来更大的风险。
[0005]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以解决目前取栓支架存在的网孔过大易血栓脱落、甚至造成二次卒中风险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取栓支架,所述取栓支架包括:
[0009]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为网状支架,设置有容置腔;
[0010]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包括连接杆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杆远端的三维编织网,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三维编织网均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连接杆的近端与所述外层支架的近端固定,所述三维编织网的远端与所述外层支架的远端固定。
[0011]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三维编织网为球状编织网,所述球状编织网的径向尺寸为2

8mm。
[0012]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近端通过第一固定环固定,所述连接杆的远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内,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通过第二固定环固定。
[0013]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固定环;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远端弹簧,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外露部和所述外层支架的远端均穿设固定于所述远端弹簧内部。
[0014]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部分外露于所述远端弹簧,且外露面为弧面。
[0015]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三维编织网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接杆对应设置多个,所述三维编织网和所述连接杆交替连接;
[0016]所述外层支架的远端与最远处的三维编织网的远端连接,所述外层支架的近端与最近处的连接杆的近端连接。
[0017]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层支架为多节段网状支架;所述外层支架上设置有显影点。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取栓系统,所述取栓系统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取栓支架;和推送杆,所述推送杆的远端与所述取栓支架中连接杆的近端连接。
[0019]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取栓系统还包括疏水保护管,所述疏水保护管包覆在所述推送杆的近端外部。
[0020]本专利技术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疏水保护管的远端邻近所述连接杆的近端设置;所述疏水保护管的长度为10

150mm。
[0021]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取栓支架为双层支架,包括外层支架和内层支架,外层支架为网状支架,设置有容置腔,内层支架包括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远端的三维编织网,连接杆和三维编织网均穿设于容置腔内,连接杆的近端与外层支架的近端固定,三维编织网的远端与外层支架的远端固定。上述的结构设置,在捕栓时可以有效减小血栓脱落的风险,减少二次卒中发生的概率。并且,三维编织网的结构能够为外层支架起到足够的支撑力,保障了捕栓操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取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取栓系统中外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取栓系统中内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图3中沿F

F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取栓系统中内层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图2中H处的展开示意图;
[0033]图10为图2中J处的展开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专利技术取栓系统的捕栓效果图。
[0035]图中标号:1

外层支架;11

第一支架本体;111

第一单元环;112

第二单元环;113

第三单元环;114

波杆;12

第二支架本体;121

第四单元环;122

第五单元环;13

第三支架本体;14

显影点;2

内层支架;21

连接杆;22

球状编织网;23

第一固定环;24

第二固定环;3

远端弹簧;4

推送杆;5

疏水保护管;6

血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为了解决目前取栓支架存在的网孔过大易血栓脱落、甚至造成二次卒中风险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
[0039]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取栓支架为双层支架,包括外层支架1和内层支架2,外层支架1为网状支架,设置有容置腔,内层支架2包括连接杆21和设置在连接杆21远端的三维编织网,连接杆21和三维编织网均穿设于容置腔内,连接杆21的近端与外层支架1的近端固定,三维编织网的远端与外层支架1的远端固定。
[0040]具体地,外层支架1大致呈网筒状,其内部形成有容置腔,用于设置内层支架2;内层支架2的整体长度与外层支架1的整体长度相适配,即,三维编织网的长度与连接杆21的长度之后与外层支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包括:外层支架,所述外层支架为网状支架,设置有容置腔;内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包括连接杆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杆远端的三维编织网,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三维编织网均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连接杆的近端与所述外层支架的近端固定,所述三维编织网的远端与所述外层支架的远端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编织网为球状编织网,所述球状编织网的径向尺寸为2

8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近端通过第一固定环固定,所述连接杆的远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内,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通过第二固定环固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固定环;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远端弹簧,所述球状编织网的远端外露部和所述外层支架的远端均穿设固定于所述远端弹簧内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健平刘红宝刘柏杉黄聪兴宗耀辉咸文龙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玮铭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