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218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电源,包括外壳和内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源本体,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将所述电源本体罩设于其中,所述电源本体内部发热元器件与所述散热器内表面贴合,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部位;所述外壳为矩形体,所述外壳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所在面的相对立面设置有出风孔,且所述进风孔处内置有进风风扇,所述出风孔处内置有出风风扇,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部位处于所述进风风扇和所述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逆变电源散热效率低的问题,产生了车载逆变电源散热效率更高的效果。电源散热效率更高的效果。电源散热效率更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逆变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电能转换器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散热性能的车载逆变电源。

技术介绍

[0002]车载逆变电源作为在军用装甲车以及汽车中使用的直流变交流的电源转换器,是一种常备的车载设备。在军用装甲车中为了提高车辆舒适性和满足人性化设计,往往会在车内配备空调,可空调往往能耗较高,需要用大功率车载逆变电源连接装甲车内的蓄电池为空调供电。以及在重型汽车长途运输或者私家车驾车外出旅游时,需要用到一些功率较大的家用电器,就需要用大功率车载逆变电源连接汽车蓄电池为其供电。由于大功率车载逆变电源输出功率较大,会产生大量热量,很容易就进入高温保护,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的使用。所以需要对大功率逆变电源进行散热。而目前市场上的车载逆变电源散热多为在出风口或进风口单向设有散热风扇,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载逆变电源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其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将所述电源本体罩设于其中,所述电源本体内部发热元器件与所述散热器内表面贴合,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部位;所述外壳为矩形体,所述外壳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所在面的相对立面设置有出风孔,且所述进风孔处内置有进风风扇,所述出风孔处内置有出风风扇,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部位处于所述进风风扇和所述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
[0005]可选地,所述外壳除所述进风孔所在面和所述出风孔所在面以外的其余面使得外壳呈密闭设计。
[0006]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为一对内腔相对而设的散热盖扣合而成,所述散热盖相背离的端面上各设置有所述散热部位,所述散热部位为相对于所述散热盖所在端面向外凸起延伸的散热齿组件;所述散热齿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散热齿片,且两两散热齿片之间形成的散热风道处于所述进风风扇和所述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
[0007]可选地,所述散热齿片热源部分厚而边缘部分薄。
[0008]可选地,所述散热齿组件与所述散热盖一体成型,或分离固定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散热器采用铝材料制得。
[0010]可选地,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出风孔均为蜂窝状结构。
[0011]可选地,所述进风风扇和所述出风风扇均安装在外壳构成所述蜂窝状结构通风孔的荆条上。
[0012]可选地,所述外壳表面安装有连接器和指示灯。
[0013]可选地,所述外壳底板构成承重板,以支承内部散热器和电源本体。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了在处于相对立面的进风孔和出风孔处分别内置进风风扇和出风风扇,形成对流风道,并让散热器的散热部位处于进风风扇和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这样,由于进风孔和出风孔位于两个相对立面,形成对流风道,有利于散热,且进风孔和出风孔处均设有相应的风扇,使得进风速度和出风速度都增加了,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逆变电源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产生了车载逆变电源散热效率更高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逆变电源的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图。
[0018]上述附图中:1、外壳;2、散热器;3、进风孔;4、进风风扇;5、出风孔;6、出风风扇;7、散热盖上盖;8、散热盖下盖;9、散热齿片;10、连接器;11、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包括外壳1、散热器2、进风孔3、进风风扇4、出风孔5、出风风扇6、连接器10、指示灯11。散热器2安装于外壳1内并将电源本体罩设于其中,电源本体内部发热元器件与散热器2内表面贴合,散热器2具有散热部位。外壳1为矩形体,外壳1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进风孔3,进风孔3所在面的相对立面设置有出风孔5,且进风孔3处内置有进风风扇4,出风孔5处内置有出风风扇6,散热器2的散热部位处于进风风扇4和出风风扇6的对流范围内。外壳1表面安装有连接器10和指示灯11。
[0021]本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为进风风扇4通过进风孔3不断向散热器2散热部位吹冷风,而出风风扇6则将热风通过出风孔5吹向外壳1外,散热器2的热量被热风带走。这样通过出风孔5吹出热风,进风孔3排入冷风就可以持续的带走散热器2散热部位的热量。当需要使用逆变电源时直接将需要充电的设备与外壳1表面的连接器10相连,方便使用,且在外壳1表面安装指示灯11能够更好的监视逆变电源的工作状态。由于进风孔3与出风孔5处于外壳1的相对立面,形成对流,有利于散热,以及进风风扇4加快了排入冷风的速度,出风风扇6加快了吹出热风的速度,产生了散热速度更快,散热效率更高的效果。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孔和出风孔均为蜂窝状结构。这样,采用蜂窝状结构,可以节省材料,同时能增加风孔的容量,从而增加进风量和出风量,使散热效率更高。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风扇和出风风扇均安装在外壳构成蜂窝状结构通风孔的荆条上。由于蜂窝状结构承受力强,将风扇固定在构成蜂窝状结构通风孔的荆条上,能够更加牢固。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风扇和出风风扇选用相同的风扇,并能够适应进风口和出风孔的大小。这样,能够使风道的性能更好,散热效率更高。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底板构成承重板,以支承内部散热器和电源本体。这样,通过外壳底板与散热器接触,还可以使外壳底板间接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0026]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外壳1除进风孔所在面和出风孔所在面以外的其余面使得外壳1呈密闭设计。外壳其余面密闭有利于形成由进风孔到出风孔之间的对流风道,使风速更快,从而散热效率更高。
[0027]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一种车载逆变电源,散热器2为一对内腔相对而设的散热盖扣合而成,散热盖包括上盖7、下盖8,散热盖相背离的端面上各设置有散热部位,散热部位为相对于散热盖所在端面向外凸起延伸的散热齿组件。散热齿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散热齿片9,且两两散热齿片9之间形成的散热风道处于进风风扇和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
[0028]本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为进风风扇通过进风孔吹入的冷风经过散热齿片,出风风扇将热风通过出风孔吹出。基于上述进一步改进,由于散热齿片的设置,增加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且两两散热齿片之间形成的风道使风的流向单一,即由进风孔进风,出风孔出风,提高了风速,从而达到了使散热效率更高的效果。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齿片热源部分厚而边缘部分薄。这样,能够使散热齿片由热源部分吸收足够的热量向周围较薄的部分迅速传递,加快散热速率。...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包括外壳和内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源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将所述电源本体罩设于其中,所述电源本体内部发热元器件与所述散热器内表面贴合,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部位;所述外壳为矩形体,所述外壳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所在面的相对立面设置有出风孔,且所述进风孔处内置有进风风扇,所述出风孔处内置有出风风扇,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部位处于所述进风风扇和所述出风风扇的对流范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除所述进风孔所在面和所述出风孔所在面以外的其余面使得外壳呈密闭设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一对内腔相对而设的散热盖扣合而成,所述散热盖相背离的端面上各设置有所述散热部位,所述散热部位为相对于所述散热盖所在端面向外凸起延伸的散热齿组件;所述散热齿组件包括多个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