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培养基和开放式组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213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培养基和开放式组培方法,其中,抑菌剂使用浓度为0.1g/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培养基和开放式组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开放式组培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
[0002]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
[0003]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杨属种苗的开放式组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4]组织培养是种苗生产、脱除病毒,种质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存在技术及成本太高等问题,生产上一直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近年来兴起的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不需要高压灭菌,不需要超净工作台接种,解决了组织培养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再加上组织培养具有苗木整齐度高、脱毒健壮、并且繁育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因此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0005]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杨属植物开放式组培技术的报道,因此,人们尚未获得用于开放式组培杨属种苗相关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芽诱导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开放式组培方法,以填补现有技术的空白。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0008]本申请提供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包括:百菌清和头孢噻肟钠;百菌清的浓度为0.1g/L

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

0.1g/L。
[0009]优选地,百菌清的浓度为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
[0010]本申请还提供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包括培养基,所述培养基添加有抑菌剂,所述抑菌剂包括:百菌清和头孢噻肟钠;百菌清的浓度为0.1g/L

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

0.1g/L。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培养基采用MS培养基,所述MS培养基添加有6

苄氨基嘌呤和萘乙酸,6

苄氨基嘌呤的浓度为0.2mg/L,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

0.08mg/L。
[0012]优选地,萘乙酸的浓度为0.04mg/L。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培养基采用1/2MS培养基,所述1/2MS培养基添加有吲哚丁酸,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1

0.4mg/L。
[0014]优选地,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3mg/L。
[0015]本申请还提供用于杨属种苗的开放式组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试验材料、芽诱导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
[0016]所述芽诱导培养使用分化培养基,所述分化培养基采用添加有抑菌剂的MS培养基,所述MS培养基添加有6

苄氨基嘌呤和萘乙酸,6

苄氨基嘌呤的浓度为0.2mg/L,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

0.08mg/L;
[0017]所述生根培养采用添加有抑菌剂的1/2MS培养基,所述1/2MS培养基添加有吲哚丁
酸,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1

0.4mg/L;
[0018]所述抑菌剂包括百菌清和头孢噻肟钠,百菌清的浓度为0.1g/L

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

0.1g/L。
[0019]进一步地,所述获得试验材料的步骤包括:选取长度大于1cm的杨叶片,在叶片基部保留0.5mm左右的叶柄,从叶片一侧剪过主脉,剪成0.5

1cm的狭长型的叶片;所述芽诱导培养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叶片灭菌后接种于所述分化培养基,每个培养基接种10片叶,重复3次,操作过程均在开放式环境中完成,培养40天,每日光照12

14小时,光强2500Lx,培养温度(25
±
2)℃,获得长约2

3cm生长健壮的不定芽;所述生根培养的步骤包括:将所述不定芽接种到所述生根培养基中,观察不定芽的生根情况,每个组合重复10次,每一重复接种3个不定芽,获得无菌苗株;所述炼苗的步骤包括:所述无菌苗株高达到5

6cm时,进行炼苗,炼苗3天后再进行移栽;所述移栽的步骤包括:准备基质,基质包括比例为1:1:1的草炭、珍珠岩和河沙,将基质高温高压灭菌1小时,炼苗后将再生苗取出,洗去根部残留的培养基,然后移栽到装有基质的无纺布营养杯中,浇透水并保湿,于温室中进行培养,温度控制在30℃以下。
[0020]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提供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培养基和开放式组培方法,其中,抑菌剂使用浓度为0.1g/L

0.15g/L的百菌清和浓度为0.05g/L

0.1g/L头孢噻肟钠的组合,培养基添加抑菌剂之后获得了获得了较低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开放式组培方法中的芽诱导培养步骤采用添加有抑菌剂的MS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有6

苄氨基嘌呤和萘乙酸,6

苄氨基嘌呤的浓度为0.2mg/L,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

0.08mg/L,获得了较高的诱导率、平均不定芽数;开放式组培方法中的生根培养步骤采用添加有抑菌剂的1/2MS培养基,1/2MS培养基添加有吲哚丁酸,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1

0.4mg/L,获得了较高的生根率,从而实现了杨属种苗的开放式组培,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组织培养是种苗生产、脱除病毒,种质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存在技术及成本太高等问题,生产上一直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近年来兴起的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不需要高压灭菌,不需要超净工作台接种,解决了组织培养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再加上组织培养具有苗木整齐度高、脱毒健壮、并且繁育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因此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0024]解辉等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次氯酸钠建立了香蕉开放式组培技术体系,黄烈健等利用抑菌剂百菌清和多菌灵建立了相思开放式组培技术体系,刘雨轩等利用次氯酸钠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建立了杜鹃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谢慧芳等利用盐酸环丙沙星和伊曲康唑等控制培养基中的真菌和细菌建立了马铃薯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
[0025]迄今为止,开放式组培已有关于山丹丹、铁皮石斛、长柄扁桃、荸荠、甘蔗、魔芋等
植物的报道,但还没有系统的关于杨属植物开放式组培技术的报道,因此本具体实施方式以新林一号杨为材料,对杨属植物开放式组培技术体系进行研究,研究新林一号杨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条件与方法,筛选抑菌剂的种类及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百菌清和头孢噻肟钠;百菌清的浓度为0.1g/L

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

0.1g/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杨属种苗的抑菌剂,其特征在于,百菌清的浓度为0.15g/L,头孢噻肟钠的浓度为0.05g/L。3.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基,所述培养基添加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抑菌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采用MS培养基,所述MS培养基添加有6

苄氨基嘌呤和萘乙酸,6

苄氨基嘌呤的浓度为0.2mg/L,萘乙酸的浓度为0.02mg/L

0.08mg/L。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萘乙酸的浓度为0.04mg/L。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采用1/2MS培养基,所述1/2MS培养基添加有吲哚丁酸,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1

0.4mg/L。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杨属种苗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吲哚丁酸的浓度为0.3mg/L。8.用于杨属种苗的开放式组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得试验材料、芽诱导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鑫闻彭儒胜刘巍张妍冯连荣李晓鹏宋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杨树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