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拜耳公司专利>正文

活性化合物组合以及包含它们的杀真菌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7365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组合,其包含作为化合物(A)的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活性化合物组合以及包含它们的杀真菌剂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化合物组合,其包含作为化合物(A)的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2‑
羟基
‑3‑
(1,2,4

三唑
‑1‑
基)丙酸甲酯、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2‑
羟基
‑3‑
(1,2,4

三唑
‑1‑
基)丙酸或其混合物,作为化合物(B)的至少一种选自麦角固醇合成的特定抑制剂和能够具有多位点作用的杀真菌剂的杀真菌剂,和作为化合物(C)的至少一种选自呼吸链复合物I或II的抑制剂和呼吸链复合物III的特定抑制剂的杀真菌剂。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包含此类化合物组合的杀真菌剂组合物并且涉及所述化合物组合和杀真菌剂组合物作为生物活性剂的用途,特别是用于在作物保护和工业材料保护中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以及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活性化合物组合,包含(A)作为化合物(A)的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2‑
羟基
‑3‑
(1,2,4

三唑
‑1‑
基)丙酸甲酯、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2‑
羟基
‑3‑
(1,2,4

三唑
‑1‑
基)丙酸或其混合物,(B)作为化合物(B)的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其他活性化合物:

选自以下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1.001)环丙唑醇、(1.002)苯醚甲环唑、(1.003)氟环唑、(1.004)环酰菌胺、(1.005)苯锈啶、(1.006)丁苯吗啉、(1.007)胺苯吡菌酮、(1.008)氟喹唑、(1.009)粉唑醇、(1.010)抑霉唑、(1.011)抑霉唑硫酸盐、(1.012)种菌唑、(1.013)叶菌唑、(1.014)腈菌唑、(1.015)多效唑、(1.016)咪鲜胺、(1.017)丙环唑、(1.018)丙硫菌唑、(1.019)啶菌恶唑、(1.021)戊唑醇、(1.022)四氟醚唑、(1.023)三唑醇、(1.024)十三吗啉、(1.025)灭菌唑、(1.026)(1R,2S,5S)
‑5‑
(4

氯苄基)
‑2‑
(氯甲基)
‑2‑
甲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甲基)环戊醇、(1.027)(1S,2R,5R)
‑5‑
(4

氯苄基)
‑2‑
(氯甲基)
‑2‑
甲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甲基)环戊醇、(1.028)(2R)
‑2‑
(1

氯环丙基)
‑4‑
[(1R)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29)(2R)
‑2‑
(1

氯环丙基)
‑4‑
[(1S)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0)(2R)
‑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丙
‑2‑
醇、(1.031)(2S)
‑2‑
(1

氯环丙基)
‑4‑
[(1R)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2)(2S)
‑2‑
(1

氯环丙基)
‑4‑
[(1S)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3)(2S)
‑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丙
‑2‑
醇、(1.034)(R)

[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5)(S)

[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6)[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7)1

({(2R,4S)
‑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4‑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38)1

({(2S,4S)
‑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4‑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39)1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0)1

{[rel(2R,3R)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1)1

{[rel(2R,3S)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2)2

[(2R,4R,5R)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3)2

[(2R,4R,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4)2

[(2R,4S,5R)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5)2

[(2R,4S,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6)2

[(2S,4R,5R)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7)2

[(2S,4R,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8)2

[(2S,4S,5R)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9)2

[(2S,4S,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50)2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51)2

[2


‑4‑
(2,4

二氯苯氧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丙
‑2‑
醇、(1.052)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53)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54)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戊
‑2‑
醇、(1.055)氯氟醚菌唑、(1.056)2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57)2

{[rel(2R,3R)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58)2

{[rel(2R,3S)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59)5

(4

氯苄基)
‑2‑
(氯甲基)
‑2‑
甲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甲基)环戊醇、(1.060)5

(烯丙基硫基)
‑1‑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61)5

(烯丙基硫基)
‑1‑
{[rel(2R,3R)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62)5

(烯丙基硫基)
‑1‑
{[rel(2R,3S)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63)N'

(2,5

二甲基
‑4‑
{[3

(1,1,2,2

四氟乙氧基)苯基]硫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4)N'

(2,5

二甲基
‑4‑
{[3

(2,2,2

三氟乙氧基)苯基]硫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5)N'

(2,5

二甲基
‑4‑
{[3

(2,2,3,3

四氟丙氧基)苯基]硫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6)N'

(2,5

二甲基
‑4‑
{[3

(五氟乙氧基)苯基]硫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7)N'

(2,5

二甲基
‑4‑
{3

[(1,1,2,2

四氟乙基)硫基]苯氧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8)N'

(2,5

二甲基
‑4‑
{3

[(2,2,2

三氟乙基)硫基]苯氧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69)N'

(2,5

二甲基
‑4‑
{3

[(2,2,3,3

四氟丙基)硫基]苯氧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0)N'

(2,5

二甲基
‑4‑
{3

[(五氟乙基)硫基]苯氧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1)N'

(2,5

二甲基
‑4‑
苯氧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2)N'

(4

{[3

(二氟甲氧基)苯基]硫基}

2,5

二甲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3)N'

(4

{3

[(二氟甲基)硫基]苯氧基}

2,5

二甲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4)N'

[5


‑6‑
(2,3

二氢

1H


‑2‑
基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5)N'

{4

[(4,5

二氯

1,3

噻唑
‑2‑
基)氧基]

2,5

二甲基苯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6)N'

{5


‑6‑
[(1R)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7)N'

{5


‑6‑
[(1S)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8)N'

{5


‑6‑
[(顺式
‑4‑
异丙基环己基)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79)N'

{5


‑6‑
[(反式
‑4‑
异丙基环己基)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1.080)N'

{5


‑6‑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2‑
甲基吡啶
‑3‑
基}

N

乙基

N

甲基亚氨基甲酰胺和(1.081)ipfentrifluconazole,和

能够具有多位点作用的杀真菌剂,和(C)作为化合物(C)的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的其他活性化合物:

呼吸链复合物I或II的抑制剂,和

选自以下的呼吸链复合物III的抑制剂:(3.001)唑嘧菌胺、(3.002)吲唑磺菌胺、
(3.003)嘧菌酯、(3.004)甲香菌酯、(3.005)丁香菌酯、(3.006)氰霜唑、(3.007)醚菌胺、(3.008)烯肟菌酯、(3.009)噁唑菌酮、(3.010)咪唑菌酮、(3.011)氟菌螨酯、(3.012)氟嘧菌酯、(3.013)醚菌酯、(3.014)苯氧菌胺、(3.015)肟醚菌胺、(3.016)啶氧菌酯、(3.017)唑菌胺酯、(3.018)唑胺菌酯、(3.019)唑菌酯、(3.020)肟菌酯、(3.021)(2E)
‑2‑
{2

[({[(1E)
‑1‑
(3

{[(E)
‑1‑

‑2‑
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

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
‑2‑
(甲氧基亚氨基)

N

甲基乙酰胺、(3.022)(2E,3Z)
‑5‑
{[1

(4

氯苯基)

1H

吡唑
‑3‑
基]氧基}
‑2‑
(甲氧基亚氨基)

N,3

二甲基戊
‑3‑
烯酰胺、(3.023)(2R)
‑2‑
{2

[(2,5

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
‑2‑
甲氧基

N

甲基乙酰胺、(3.024)(2S)
‑2‑
{2

[(2,5

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
‑2‑
甲氧基

N

甲基乙酰胺、(3.025)fenpicoxamid、(3.026)mandestrobin、(3.027)N

(3

乙基

3,5,5

三甲基环己基)
‑3‑
甲酰胺基
‑2‑
羟基苯甲酰胺、(3.028)(2E,3Z)
‑5‑
{[1

(4


‑2‑
氟苯基)

1H

吡唑
‑3‑
基]氧基}
‑2‑
(甲氧基亚氨基)

N,3

二甲基戊
‑3‑
烯酰胺、(3.029){5

[3

(2,4

二甲基苯基)

1H

吡唑
‑1‑
基]
‑2‑
甲基苄基}氨基甲酸甲酯、(3.030)metyltetraprole和(3.031)florylpicoxami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其中化合物(A)是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2‑
羟基
‑3‑
(1,2,4

三唑
‑1‑
基)丙酸甲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化合物组合,其中化合物(B)选自选自以下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1.001)环丙唑醇、(1.002)苯醚甲环唑、(1.003)氟环唑、(1.004)环酰菌胺、(1.005)苯锈啶、(1.006)丁苯吗啉、(1.007)胺苯吡菌酮、(1.008)氟喹唑、(1.009)粉唑醇、(1.010)抑霉唑、(1.011)抑霉唑硫酸盐、(1.012)种菌唑、(1.013)叶菌唑、(1.014)腈菌唑、(1.015)多效唑、(1.016)咪鲜胺、(1.017)丙环唑、(1.018)丙硫菌唑、(1.019)啶菌恶唑、(1.021)戊唑醇、(1.022)四氟醚唑、(1.023)三唑醇、(1.024)十三吗啉、(1.025)灭菌唑、(1.026)(1R,2S,5S)
‑5‑
(4

氯苄基)
‑2‑
(氯甲基)
‑2‑
甲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甲基)环戊醇、(1.027)(1S,2R,5R)
‑5‑
(4

氯苄基)
‑2‑
(氯甲基)
‑2‑
甲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甲基)环戊醇、(1.028)(2R)
‑2‑
(1

氯环丙基)
‑4‑
[(1R)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29)(2R)
‑2‑
(1

氯环丙基)
‑4‑
[(1S)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0)(2R)
‑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丙
‑2‑
醇、(1.031)(2S)
‑2‑
(1

氯环丙基)
‑4‑
[(1R)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2)(2S)
‑2‑
(1

氯环丙基)
‑4‑
[(1S)

2,2

二氯环丙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丁
‑2‑
醇、(1.033)(2S)
‑2‑
[4

(4

氯苯氧基)
‑2‑
(三氟甲基)苯基]
‑1‑
(1H

1,2,4

三唑
‑1‑
基)丙
‑2‑
醇、(1.034)(R)

[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5)(S)

[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6)[3

(4


‑2‑
氟苯基)
‑5‑
(2,4

二氟苯基)

1,2

噁唑
‑4‑
基](吡啶
‑3‑
基)甲醇、(1.037)1

({(2R,4S)
‑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4‑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38)1

({(2S,4S)
‑2‑
[2


‑4‑
(4

氯苯氧基)苯基]
‑4‑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1.039)1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0)1

{[rel(2R,3R)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1)1

{[rel(2R,3S)
‑3‑
(2

氯苯基)
‑2‑
(2,4

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2‑
基]甲基}

1H

1,2,4

三唑
‑5‑
基硫氰酸酯、(1.042)2

[(2R,4R,5R)
‑1‑
(2,4

二氯
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3)2

[(2R,4R,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4)2

[(2R,4S,5R)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5)2

[(2R,4S,5S)
‑1‑
(2,4

二氯苯基)
‑5‑
羟基

2,6,6

三甲基庚
‑4‑
基]

2,4

二氢

3H

1,2,4

三唑
‑3‑
硫酮、(1.046)2

[(2S,4R,5R)
‑1‑
(2,4

二氯苯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
申请(专利权)人:拜耳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