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明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115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板车结构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该板车包括承载板和设置在承载板底部两端的转向车轮、平衡车轮。其中,承载板前端的两侧均通过轮梁连接平衡车轮。当转动两轮梁至两平衡车轮分别位于承载板靠外的两侧时,可使板车形成四个车轮的结构,此结构中两平衡车轮可起到平衡承载板两侧的作用,使板车可稳定的在路面上进行。当转动轮梁至两平衡车轮均靠近承载板的中间后,可使板车形成承载板前端均仅具有中间一个车轮的结构,此结构中通过握持把手可调整承载板前端两侧的平衡度,因此可在崎岖的路面上行进。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针对路况而改变车轮的状态,使板车既可适用于平整的铺装路面,亦可适用于野外极端的崎岖路况。端的崎岖路况。端的崎岖路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


[0001]本技术涉及板车结构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

技术介绍

[0002]板车是一种以其平板部分载货或载人的非机动车辆。常见的板车一般为三轮车和四轮车,区别在于四轮车在承载板的前后两端的均具有两个车轮,而三轮车则一般在承载板的前端仅具有中间一个车轮。此结构中,四轮车在前后两端的两侧均具有车轮,以此使板车可保持平稳,有利于在平整的铺装路面上行进,但是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进时,四轮车容易因凹凸不平的路面而使两侧的车轮处于不同高度,导致承载板倾斜,对于此类路况而三轮车在一端前端仅中间设置车轮可有效的避免此类情况。
[0003]由此可见,若将四轮车推至崎岖道路行进时,可能因路面的凹凸不平而导致前端两侧的车轮处于一高一低的状态,也就无法保证板车的平稳;而若将独三轮车推至平稳的铺装路面行进时,则相对是四轮车而言则前端较不稳定。因此提供一种即可在平整的铺装路面上行进,亦可在崎岖的路况中行进的板车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其特征在于,该板车包括:
[0007]用于放置物品的承载板;
[0008]连接在所述承载板一端的转向车轮,所述承载板的一端连接轴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下的两侧均连接所述转向车轮;
[0009]连接在承载板另一端的平衡车轮,所述承载板另一端的两侧均设置轮梁,所述轮梁具有相互接近垂直的转动梁和连接梁,两所述轮梁的所述转动梁均轴向固定的连接在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转动或固定,且两所述轮梁的所述连接梁连均连接可转动的所述平衡车轮。
[0010]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轮梁在所述转动梁的侧面固定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具有卡槽,且所述卡槽嵌装固定杆;当两所述转动梁均转动所述平衡车轮靠近所述承载板的中间或外侧时,两所述卡接件的卡槽对齐,所述固定杆同时套在两所述卡接件的所述卡槽内,并且所述固定杆和所述卡接件固定连接。
[0011]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承载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底面环形的分布若干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适配螺旋连接第一螺栓;所述轮梁在所述转动梁的上方固定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环形的分布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轴套的中心还固定转轴,所述转轴适配嵌入至所述轴套内转动,使所述轮梁相对所述承载板转动;当两所述转动梁均转动所述平衡车轮靠近所述承载板的中间或外侧时,所述第一螺栓穿过其中一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和与该第一固定孔对应的所述第一螺纹孔螺旋连接,使所述轮梁
相对所述承载板固定。
[0012]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转向轴上方的两侧均固定把手。
[0013]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承载板包括相互铰接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转向轴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轮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底部连接和转动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和所述第一承载板连接的一端可转动至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或和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设置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适配螺旋连接第二螺栓,所述支撑杆上设置贯穿的第二固定孔,当第二承载板转动至和所述第一承载板齐平后,所述支撑杆转动至同时贴在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底面,且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对应,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螺旋连接至紧固。
[0015]作为上述板车的改进,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设置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适配螺旋连接第二螺栓,所述支撑杆上设置贯穿的第二固定孔,当所述支撑杆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一端贴在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时,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三螺纹孔对应,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三螺纹孔螺旋连接至紧固。
[0016]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结构中,当两所述轮梁转动至两所述平衡车轮分别位于所述承载板靠外的两侧时,即可使本技术形成四个车轮的结构,在平整的路面上推行时,位于所述承载板两侧的所述平衡车轮可起到平衡所述承载板的作用,使板车可较为稳定的在路面上进行。当两所述轮梁转动至两所述平衡车轮均靠近所述承载板的中间,而使两所述平衡车轮合并后,即可使本技术形成所述承载板的前端均仅具有中间一个车轮的结构,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进时,有利于调整承载板前端两侧的平衡度,避免板车向侧边倾倒,因此有利于在崎岖的路面上行进。由此可见,本技术可针对路况改变车轮的状态,使板车既可适用于平整的铺装路面,亦可适用于野外极端的崎岖路况。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两平衡车轮转动至朝向承载板靠外的两侧后,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收折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轮梁和平衡车轮连接的示意图。
[0021]图5为轮梁连接至承载板底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两平衡车轮转动至朝向承载板的中间后,本技术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所揭示的是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如附图1和2所示,该板车包括承
载板1和设置在承载板1底部两端的转向车轮3、平衡车轮4。其中,所述承载板1用于放置运输的物品。
[0026]如附图1和3所示,所述承载板1的一端连接转向轴2,该转向轴2相对所述承载板1轴向固定。具体可在所述承载板1的底部固定轴承座(附图未标识),将所述转向轴2穿过所述轴承座后,并和所述轴承座固定,以此限制所述转向轴2仅可相对所述承载板1周向地转动。所述转向轴2的下端固定连接车桥31,该车桥31的两端均连接所述转向车轮3,使所述转向轴2转动时可带动所述转向车轮3转动,实现行进中的板车换向。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轴2上方的两侧均固定把手21,通过握持所述把手21可方便推动本技术的板车行进和使所述转向车轮3换向。
[0027]如附图2和3所示,所述承载板1另一端的两侧均设置轮梁41,所述轮梁41具有相互接近垂直的转动梁411和连接梁412,两所述轮梁41的所述转动梁411轴向固定的连接在所述承载板1的底部转动或固定。如附图4和5所示,所述承载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第一轴套42,所述轮梁41在所述转动梁411的上方固定第二轴套43,所述第二轴套43的中心还固定转轴45,所述转轴45适配嵌入至第一轴套42内转动,优选的,所述第一轴套42内可嵌装轴承44,所述转轴45嵌入并固定至所述轴承44内,以此使所述轮梁41相对所述承载板1转动。
[0028]另外,两所述轮梁41的所述连接梁412在远离所述转动梁411的一端连均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其特征在于,该板车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承载板;连接在所述承载板一端的转向车轮,所述承载板的一端连接轴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下的两侧均连接所述转向车轮;连接在承载板另一端的平衡车轮,所述承载板另一端的两侧均设置轮梁,所述轮梁具有相互接近垂直的转动梁和连接梁,两所述轮梁的所述转动梁均轴向固定的连接在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转动或固定,且两所述轮梁的所述连接梁连均连接可转动的所述平衡车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梁在所述转动梁的侧面固定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具有卡槽,且所述卡槽嵌装固定杆;当两所述转动梁均转动所述平衡车轮靠近所述承载板的中间或外侧时,两所述卡接件的卡槽对齐,所述固定杆同时套在两所述卡接件的所述卡槽内,并且所述固定杆和所述卡接件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轮可改变的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底面环形的分布若干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适配螺旋连接第一螺栓;所述轮梁在所述转动梁的上方固定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环形的分布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轴套的中心还固定转轴,所述转轴适配嵌入至所述轴套内转动,使所述轮梁相对所述承载板转动;当两所述转动梁均转动所述平衡车轮靠近所述承载板的中间或外侧时,所述第一螺栓穿过其中一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和与该第一固定孔对应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联南黄伟斌刘灿华王在乾
申请(专利权)人:三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