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65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属于建筑领域。解决框架结构中竖向构件竖向局部变化时无法直通到基础且抗剪力差的问题。它包括转换组件和横梁,横梁设置有三个且由上到下依次布置,转换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转换组件对称设置在所有横梁的两侧;转换组件包括第一上层柱、竖向中层柱、中层斜柱、下层柱、第二上层柱和传递组件,第一上层柱、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由上到下依次首尾相连,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的连接处与靠下的横梁的一端相连,第二上层柱保持竖直的连接在靠上和中间横梁之间,传递组件设置在第二上层柱、竖向中层柱、中层斜柱和下层柱内用于将第二上层柱的竖向力转移到下层柱。它主要用于框架结构竖向件力的转换。转换。转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逐渐追求外形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的建筑,很多建筑功能竖向局部变化,导致竖向构件无法直通到基础。
[0003]常用梁式转换、板式转换、桁架式转换等转换结构去解决无法直通的问题时,梁、板式转换设计截面过大,形成不利于抗震的“强梁弱柱”结构;桁架式转换可以将其杆件近似看作二力杆,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但由于杆件之间节点的施工工艺较复杂,节点质量很难控制,并且杆件的布置影响项目的建筑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以解决框架结构中竖向构件竖向局部变化时无法直通到基础且抗剪力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包括转换组件和横梁,所述横梁设置有三个且由上到下依次布置,所述转换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转换组件对称设置在所有横梁的两侧;所述转换组件包括第一上层柱、竖向中层柱、中层斜柱、下层柱、第二上层柱和传递组件,所述第一上层柱、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由上到下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的上端与靠上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和竖向中层柱的连接处与中间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的连接处与靠下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上层柱保持竖直的连接在靠上和中间横梁之间,所述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的连接处与第二上层柱的下端通过倾斜布置的中层斜柱相连,所述传递组件设置在第二上层柱、竖向中层柱、中层斜柱和下层柱内用于将第二上层柱的竖向力转移到下层柱。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传递组件包括第一竖直部、倾斜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端与第二竖直部的上端通过倾斜部相连。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直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第二上层柱内。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倾斜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中层斜柱内。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竖直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竖向中层柱和下层柱内。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直部的长度为第二上层柱长度的三分之一。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竖直部以相应横梁中线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二竖直部上半部分长度为竖向中层柱长度的三分之一,第二竖直部下半部长度为下层柱长度的三分之一。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传递组件为型钢。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结构通过中层斜柱以及型钢的设置,能够避免结构层间剪力和构件内力发生突变,有利于结构抗震;
[0015]2、本结构通过中层斜柱以及型钢的设置,能够将框架结构中竖向构件的受力情况直通到基础。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上层柱1;竖向中层柱2;中层斜柱3;下层柱4;型钢5;梁6;第二上层柱7。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见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包括转换组件和横梁6,所述横梁6设置有三个且由上到下依次布置,所述转换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转换组件对称设置在所有横梁6的两侧;包括转换组件和横梁6,所述横梁6设置有三个且由上到下依次布置,所述转换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转换组件对称设置在所有横梁6的两侧;所述转换组件包括第一上层柱1、竖向中层柱2、中层斜柱3、下层柱4、第二上层柱7和传递组件,所述第一上层柱1、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由上到下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1的上端与靠上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1和竖向中层柱2的连接处与中间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的连接处与靠下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上层柱7保持竖直的连接在靠上和中间横梁6之间,所述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的连接处与第二上层柱7的下端通过倾斜布置的中层斜柱3相连,所述传递组件设置在第二上层柱7、竖向中层柱2、中层斜柱3和下层柱4内用于将第二上层柱7的竖向力转移到下层柱4。
[0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5包括第一竖直部、倾斜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端与第二竖直部的上端通过倾斜部相连,所述第一竖直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第二上层柱7内,所述倾斜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中层斜柱3内,所述第二竖直部同向设置在对应的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内。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直部的长度为第二上层柱7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二竖直部以相应横梁中线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二竖直部上半部分长度为竖向中层柱2长度的三分之一,第二竖直部下半部长度为下层柱4长度的三分之一,提高抗震性。
[0023]使用时,在框架结构中,当底层结构因为需要提高美观度等要求时,不能够让立柱结构直通到基础,此时通过本结构中设置的中层斜柱3将第二上层柱7的受力转移到下层柱4处,结合了梁式转换和桁架转换的优势,不仅直接将结构上层传来的重力荷载通过中层斜柱3传至下层柱4,而且使转换层与上、下楼层的刚度比变化幅度很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避免结构层间剪力和构件内力发生突变,有利于结构抗震的实现。
[0024]同时由于型钢5的作用,既能提高斜柱与上层柱和下层柱的连接、有效传力,又能直接承担的竖向力,同时减轻转换梁所承受的剪力,避免结构层间剪力和构件内力发生突变,有利于结构抗震。
[0025]以上公开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专利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专利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组件和横梁(6),所述横梁(6)设置有三个且由上到下依次布置,所述转换组件设有两个,两个转换组件对称设置在所有横梁(6)的两侧;所述转换组件包括第一上层柱(1)、竖向中层柱(2)、中层斜柱(3)、下层柱(4)、第二上层柱(7)和传递组件,所述第一上层柱(1)、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由上到下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1)的上端与靠上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上层柱(1)和竖向中层柱(2)的连接处与中间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的连接处与靠下的横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上层柱(7)保持竖直的连接在靠上和中间横梁(6)之间,所述竖向中层柱(2)和下层柱(4)的连接处与第二上层柱(7)的下端通过倾斜布置的中层斜柱(3)相连,所述传递组件设置在第二上层柱(7)、竖向中层柱(2)、中层斜柱(3)和下层柱(4)内用于将第二上层柱(7)的竖向力转移到下层柱(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柱转换框架柱节点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曼妮邢越婷王丛菲王洪兴张小冬贾君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