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长贤专利>正文

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及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041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础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及工艺,该装置包括:悬空承力架,所述悬空承力架包括作为载体的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四角处开设有便于安装柱角筋的卡槽,所述矩形板的四个直板部上侧向内开设有若干圆槽;柱角筋,所述柱角筋为L形钢筋,且其直杆部紧贴设置在卡槽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柱角筋的直杆部上,用于为悬空承力架提供支撑;柱中插筋,所述柱中插筋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矩形板的圆槽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其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极大减少用钢量,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益。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础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柱中插筋与基础相连接是结构施工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大基础柱中插筋的传统的做法是将柱角筋与柱中插筋穿过基础面层钢筋,伸至基础底部钢筋上,再使用扎丝固定,此种方法柱中钢筋存在较大浪费。根据国家图集16G101中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可仅将柱四角纵筋伸至基础底部钢筋上,其余纵筋从基础面层钢筋下LaE即可。
[0003]针对前述,本申请开展技术创新,期望提供一种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及工艺,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极大减少用钢量,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包括:
[0007]悬空承力架,所述悬空承力架包括作为载体的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四角处开设有便于安装柱角筋的卡槽,所述矩形板的四个直板部上侧向内开设有若干圆槽;
[0008]柱角筋,所述柱角筋为L形钢筋,且其直杆部紧贴设置在卡槽处;
[0009]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柱角筋的直杆部上,用于为悬空承力架提供支撑;
[0010]柱中插筋,所述柱中插筋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矩形板的圆槽上。
[0011]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悬空承力架安装在基础面层钢筋下LaE处的柱角筋上。
[0012]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悬空承力架的宽度为40~60mm,厚度4~6mm,圆槽深度为1~3mm。
[0013]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悬空承力架的宽度为50mm,厚度5mm,圆槽深度为2mm。
[0014]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前,先穿过基础钢筋;所述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后,使用扎丝将柱角筋与基础钢筋的面层、底层钢筋固定。
[0015]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半圆状支撑片,所述半圆柱支撑片的直边处中心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半圆柱支撑片的直边位于夹持槽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半圆状支撑片的第一连接板通过铰接件进行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半圆状支撑片的第二连接板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式固
连。
[0016]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半圆状支撑片对应圆的直径为8~12cm,厚度为0.5~2cm。
[0017]进一步地,上述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中,所述柱中插筋的底部插入到悬空承力架对应的圆槽后,再使用扎丝将柱中插筋与基础面层钢筋固定住,形成工作状态。
[0018]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19]1)施工准备;
[0020]基坑四周做好排水沟及截水沟;
[0021]2)基础垫层施工;
[0022]桩基检测合格后,在承台底铺设15cm厚C20的混凝土,铺设垫层时要做好桩身的标记,严格控制垫层顶与基础底平齐,垫层应平整便于承台受力均匀;
[0023]3)基础底层钢筋绑扎;
[0024]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钢筋棚制作好基础钢筋,搬运至施工场地;在垫层上弹出钢筋外轮廓线,再用油漆描绘出主筋位置线;绑扎顺序按照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长轴后短轴进行,逐根安装到位,避免错乱;
[0025]4)柱角筋安装施工;
[0026]根据柱纵筋在基础底板钢筋上定位,将柱角筋固定在基础底板钢筋上,绑扎箍筋以满足四角支撑;柱角筋需满足直锚长度≥laE,弯锚长度≥6d及150mm;
[0027]5)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安装;
[0028]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前,先穿过基础钢筋;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后,使用扎丝将柱角筋与基础钢筋的面层、底层钢筋固定,最后使用固定件固定悬空承力架下端;
[0029]6)柱中插筋安装施工;
[0030]在柱中插筋悬空装置安装完成后,将柱中插筋的底部插入到悬空承力架对应的圆槽中,再与柱箍筋绑扎固定;在基础面层钢筋绑扎完成后,再使用扎丝将柱中插筋与基础面层钢筋固定住,形成稳固工作结构;柱中插筋要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预留长度,并满足接头错开;
[0031]7)基础面层钢筋绑扎;
[0032]面层钢筋施工时应先考虑在经过柱中插筋位置的钢筋排布,其他面层钢筋按照间距均匀排布;钢筋的连接应满足连接长度要求;
[0033]8)基础模板安装;
[0034]垫层浇筑完毕后在垫层上将承台、梁边线弹线,钉压脚模板条以固定承台侧模底部;待钢筋绑扎完毕后开始支设侧模;加固采用由内向外模板、水平木枋、竖向钢管加固、侧面设置水平横杆加斜向支撑钢管,要求两支撑点均可靠稳定;
[0035]9)基础混凝土浇筑;
[0036]浇筑混凝土时,浇筑层厚度控制在250mm,按顺序依次振捣密实,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使上下层紧密结合;
[0037]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棒快插慢拔,以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振捣棒插入时应垂直于表面,严禁斜插,防止插动棒穿到钢筋网片的另一侧,拔不出振捣棒;
[0038]砼浇筑过程中,要派专人看钢筋和模板,保证砼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以及模板的牢固;施工时不得踩踏钢筋,移动埋件和预留孔洞原来位置,特别重视悬挑部分的负弯矩筋的位置;
[0039]混凝土出料时应注意放料的高度小于2m,放料的速度应注意,避免过快破坏模板支撑系统。
[0040]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工艺中,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时,基础高度或基础顶面至中间层钢筋网片顶面间距不小于1200mm;柱为大偏心受压时,基础高度或基础顶面只中间层钢筋网片顶面间距不小于1400mm。
[004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其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极大减少用钢量,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4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工艺操作简便,节约材料,绿色环保,不产生有害物质。
[0044]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6]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2为本专利技术省略柱中插筋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空承力架,所述悬空承力架包括作为载体的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四角处开设有便于安装柱角筋的卡槽,所述矩形板的四个直板部上侧向内开设有若干圆槽;柱角筋,所述柱角筋为L形钢筋,且其直杆部紧贴设置在卡槽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柱角筋的直杆部上,用于为悬空承力架提供支撑;柱中插筋,所述柱中插筋通过卡接方式安装在矩形板的圆槽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承力架安装在基础面层钢筋下LaE处的柱角筋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承力架的宽度为40~60mm,厚度4~6mm,圆槽深度为1~3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承力架的宽度为50mm,厚度5mm,圆槽深度为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前,先穿过基础钢筋;所述柱角筋紧贴悬空承力架四角后,使用扎丝将柱角筋与基础钢筋的面层、底层钢筋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半圆状支撑片,所述半圆柱支撑片的直边处中心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半圆柱支撑片的直边位于夹持槽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半圆状支撑片的第一连接板通过铰接件进行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半圆状支撑片的第二连接板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式固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状支撑片对应圆的直径为8~12cm,厚度为0.5~2c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中插筋的底部插入到悬空承力架对应的圆槽后,再使用扎丝将柱中插筋与基础面层钢筋固定住,形成工作状态。9.深大基础柱中插筋悬空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施工准备;基坑四周做好排水沟及截水沟;2)基础垫层施工;桩基检测合格后,在承台底铺设15cm厚C20的混凝土,铺设垫层时要做好桩身的标记,严格控制垫层顶与基础底平齐,垫层应平整便于承台受力均匀;3)基础底层钢筋绑扎;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钢筋棚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贤
申请(专利权)人:刘长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