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电力安全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力安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力电子变流器技术,新能源发电机组大部分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电网;基于电压源变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是远距离直流输电的发展趋势;配电网侧的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和有源电力滤波器也需要借助变流器。随着电力电子变流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以同步发电机为主导的传统电网形态正在发生转变。
[0003]传统技术中,送端换流器为柔性直流,为双极接线。正常运行时,送端换流器采用构网型控制模式,为送端交流系统的新能源提供交流电压。直流系统双极运行在发生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送端交流系统无功潮流和送端换流器子模块电容电压会出现波动,有可能引起送端交流电压失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性的新能源送出的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确定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与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具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包括:根据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确定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下降率;根据所述直流电压下降率,降低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根据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确定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根据所述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调整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所述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
目标电压值,包括:根据所述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根据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调整后电压值;将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作为当前的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返回执行所述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雷,彭茂兰,刘航,黄炟超,廖芳群,张沛然,洪权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