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64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包括手持外壳(1),手持外壳(1)内设有电源(2)和控制电路板(3),所述手持外壳(1)内腔的顶部设有与电源(2)和控制电路板(3)相连的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设有驱动锥齿轮(5),驱动电机(4)的下方设有经轴承与手持外壳(1)内腔转动连接的驱动盘(6),驱动盘(6)的外边缘设有与驱动锥齿轮(5)相啮合的环形斜齿部(7),驱动盘(6)的侧部设有转动连接的驱动杆(8);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电源与驱动部件集成于手持外壳内,从手持侧带动驱动杆往复运动,同时可以将驱动杆传递给拍打头的驱动效果进行缓冲,有小减少对果枝的刚性冲击,从而减少花蕊脱落,实用性佳。实用性佳。实用性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坚果采打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果实采摘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坚果采打机。

技术介绍

[0002]对达到成熟度的果实进行采摘的过程是果树生产中用工较多的一个环节,及时和合理的采收,对果品当年和来年的产量、品质,以及果品的贮运加工和市场供应关系极大;针对一些不便于直接采摘的果实,需要使用采摘装置,利用其杆身上的拍打装置将果实晃落,公开号为CN105684651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果实采摘设备,具体包括接长杆、直流电机、壳体等部件,使用时手握接长杆,通过远端的直流电机驱动壳体处的采摘头摆动进行果实采摘,供能部件设置于接长杆尾端,而驱动部件均集成于接长杆的远端,受到杠杆作用远端会产生较大的力从而易使接长杆发生弯曲,手持不便且使用可靠性欠佳,同时在拍打过程中,采摘头到达极限位置后力方向发生改变,其产生的巨大加速度会带动采摘头快速回移,所具有的刚性冲击容易对枝条产生同样过程的剧烈晃动,对于山核桃、碧根果等果树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油茶等长花蕊果树来说,上述采打机的采打方式容易使花蕊脱落,从而导致来年产量减少,因此对于这些长花蕊果树来说实用性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坚果采打机。本专利技术将电源与驱动部件集成于手持外壳内,从手持侧带动驱动杆往复运动,同时可以将驱动杆传递给拍打头的驱动效果进行缓冲,有小减少对果枝的刚性冲击,从而减少花蕊脱落,实用性佳。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包括手持外壳,手持外壳内设有电源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手持外壳内腔的顶部设有与电源和控制电路板相连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驱动锥齿轮,驱动电机的下方设有经轴承与手持外壳内腔转动连接的驱动盘,驱动盘的外边缘设有与驱动锥齿轮相啮合的环形斜齿部,驱动盘的侧部设有转动连接的驱动杆;所述手持外壳内腔的头端设有横向设置的导轨,导轨上设有滑动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与手持外壳内腔横向滑动连接的输出杆,连接件侧部与驱动杆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输出杆的端部设有采摘杆,采摘杆的端部设有传动杆连接座,传动杆连接座上设有缓冲杆,缓冲杆的端部设有导向连接座,导向连接座内设有经直线轴承滑动连接的拍打杆,拍打杆的外端设有拍打头;所述缓冲杆内具有缓冲腔,拍打杆的内侧设有与缓冲腔相契合的缓冲板,缓冲板内侧与缓冲腔内端之间设有抗冲击弹簧,缓冲板外侧与导向连接座之间设有缓冲弹簧。
[0005]上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采摘杆包括与输出杆相连的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上设有第一空心管,第一空心管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座,第二连接座上设有第二空心管,第二空心管端部与传动杆连接座相连。
[0006]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设置于输出杆端部的第一连接套,第一连接套的端部设有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套,且第一连接套外端与第二连接套内腔
端部之间设有第一夹持垫块,所第一空心管设置于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内;所述第二连接座包括设置于第一空心管端部内腔的空心内管,第一空心管端部的外侧面设有外挡环,空心内管的端部设有与外挡环相贴合的内挡环,所述第二空心管设置于空心内管内腔,第二空心管的侧部设有与内挡环相贴合的侧挡环,所述第一空心管端部的外侧设有将内挡环和外挡环围合的第三连接套,第二空心管的外侧设有经螺栓与侧挡环固定连接的中间套,中间套的端部设有第二夹持垫块,第三连接套的上部设有螺纹配合且内腔端部与第二夹持垫块相贴合的第四连接套,第三连接套的下端设有多个环形设置的弹性夹持片,第三连接套的下部设有螺纹配合且与各弹性夹持片相贴合的夹持套。
[0007]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传动杆连接座的端面上设有环形的传动杆嵌合槽,传动杆嵌合槽与第二空心管端部相契合,传动杆嵌合槽的内侧设有与第二空心管内腔相契合的空心套管。
[0008]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传动杆连接座的外侧面设有螺纹配合的第五连接套,第五连接套内腔端部与传动杆连接座端面之间设有第三夹持垫块,第二空心管侧面设有与第三夹持垫块相贴合的限位挡环。
[0009]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缓冲弹簧与抗冲击弹簧均与缓冲板活动连接。
[0010]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手持外壳尾端的顶部设有握持手柄,所述电源位于手持外壳内腔的尾端。
[0011]前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中,所述缓冲杆的端部侧面设有连接外螺纹,导向连接座的端部设有第六连接套,第六连接套内侧面设有与连接外螺纹相适配的连接内螺纹。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手持外壳内腔的顶部设有与电源和控制电路板相连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驱动锥齿轮,驱动电机的下方设有经轴承与手持外壳内腔转动连接的驱动盘,驱动盘的外边缘设有与驱动锥齿轮相啮合的环形斜齿部,驱动盘的侧部设有转动连接的驱动杆;所述手持外壳内腔的头端设有横向设置的导轨,导轨上设有滑动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与手持外壳内腔横向滑动连接的输出杆,连接件侧部与驱动杆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输出杆的端部设有采摘杆,采摘杆的端部设有传动杆连接座,传动杆连接座上设有缓冲杆,缓冲杆的端部设有导向连接座,导向连接座内设有经直线轴承滑动连接的拍打杆,拍打杆的外端设有拍打头;所述缓冲杆内具有缓冲腔,拍打杆的内侧设有与缓冲腔相契合的缓冲板,缓冲板内侧与缓冲腔内端之间设有抗冲击弹簧,缓冲板外侧与导向连接座之间设有缓冲弹簧;驱动电机带动驱动锥齿轮转动,驱动锥齿轮通过环形斜齿部带动驱动盘转动,随之带动驱动杆的端部发生圆周移动,使得驱动杆的另一端推动连接件在导轨上进行往复运动,最终实现输出杆的往复运动,电源与驱动部件集成于手持外壳内,从手持侧带动驱动杆往复运动实现输出,减少采摘杆外端的负重,同时提升手持的便捷性,且驱动锥齿轮通过锥齿轮啮合的方式直接驱动驱动盘,传动高效,同时使得两者可以上下竖直设置,两侧的重量的平衡,布局合理;输出杆的往复直线运动经采摘杆连接座传递至缓冲杆内,所具有的力首先使抗冲击弹簧发生形变,形变后产生的弹力随后经缓冲板,缓冲板使拍打杆在直线轴承内进行运动,使拍打头产生晃动拍打效果,而当输出杆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由于缓冲弹簧以及抗冲击弹簧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而是逐渐变化,因此拍打头不会在临界位置产生大加速度的运动,从而减小对果枝的刚性冲击,减少花蕊脱落,减小对来年果实产量的
影响,实用性佳。
[0014]2、本专利技术采摘杆包括与输出杆相连的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上设有第一空心管,第一空心管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座,第二连接座上设有第二空心管,第二空心管端部与传动杆连接座相连,通过第一空心管和第二空心管的多个管体的组合来实现连接,避免单根管体因长度过程而导致的强度不足的问题,同时空心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自重,进一步提升采摘杆的使用可靠性。
[0015]3、本专利技术缓冲弹簧与抗冲击弹簧均与缓冲板活动连接,缓冲板可以相对于缓冲弹簧与抗冲击弹簧发生转动,从而使拍打杆可以直线轴承内进行转动,使拍打头能根据使用场景灵活调整朝向,使用便捷性佳。...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包括手持外壳(1),手持外壳(1)内设有电源(2)和控制电路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外壳(1)内腔的顶部设有与电源(2)和控制电路板(3)相连的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设有驱动锥齿轮(5),驱动电机(4)的下方设有经轴承与手持外壳(1)内腔转动连接的驱动盘(6),驱动盘(6)的外边缘设有与驱动锥齿轮(5)相啮合的环形斜齿部(7),驱动盘(6)的侧部设有转动连接的驱动杆(8);所述手持外壳(1)内腔的头端设有横向设置的导轨(9),导轨(9)上设有滑动连接的连接件(10),连接件(10)上设有与手持外壳(1)内腔横向滑动连接的输出杆(11),连接件(10)侧部与驱动杆(8)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输出杆(11)的端部设有采摘杆(12),采摘杆(12)的端部设有传动杆连接座(13),传动杆连接座(13)上设有缓冲杆(14),缓冲杆(14)的端部设有导向连接座(15),导向连接座(15)内设有经直线轴承滑动连接的拍打杆(16),拍打杆(16)的外端设有拍打头(17);所述缓冲杆(14)内具有缓冲腔(18),拍打杆(16)的内侧设有与缓冲腔(18)相契合的缓冲板(19),缓冲板(19)内侧与缓冲腔(18)内端之间设有抗冲击弹簧(20),缓冲板(19)外侧与导向连接座(15)之间设有缓冲弹簧(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摘杆(12)包括与输出杆(11)相连的第一连接座(22),第一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一空心管(23),第一空心管(23)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座(24),第二连接座(24)上设有第二空心管(25),第二空心管(25)端部与传动杆连接座(13)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坚果采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2)包括设置于输出杆(11)端部的第一连接套(26),第一连接套(26)的端部设有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套(27),且第一连接套(26)外端与第二连接套(27)内腔端部之间设有第一夹持垫块(28),所第一空心管(23)设置于第一连接套(26)和第二连接套(27)内;所述第二连接座(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琳曹成茂柴贵钦孙燕
申请(专利权)人:安吉硅火技术服务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