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425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9
逆变器(30)与电动机(20)相邻而设。逆变器(30)包括多个功率模块(70)、平滑电容器(60)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汇流条(80、81)。多个功率模块(70)以沿着平滑电容器(60)的周围排列的方式布置。平滑电容器(60)布置在逆变器(30)的中央部位,另一方面,平滑电容器(60)和功率模块(70)中的每个以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布置在逆变器(30)的内部。在逆变器(30)的内部。在逆变器(30)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动单元


[0001]本公开的技术涉及包括电动机和逆变器的面向车载的电驱动单元。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使用电力行驶的汽车显著普及。在该种汽车上安装有驱动电动机和电池。并且,用逆变器将从该电池供给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一边控制该交流电一边将该交流电供向驱动电动机。汽车利用由此而产生的旋转动力行驶。
[0003]该种逆变器处理大功率的电力,因此被施加高电压而有大电流流过。因此,工作时的发热量大,需要进行冷却。还会产生大的浪涌电压。因此,构成逆变器的各个电子部件也变大,重量也容易变重。因此,现有的逆变器成为妨碍燃油效率和电能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0004]并且,通常为了缩短输电距离,逆变器被配置在驱动电动机附近。但是,在汽车的情况下,要设置的装置很多,能够布置逆变器的空间有限。还需要考虑车身的平衡问题。因此,大型且重量大的逆变器难以适当地布置在汽车上。
[0005]针对该问题,迄今为止提出过将逆变器与电动机一体化从而使逆变器小型轻量化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0006]在专利文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单元,在该电驱动单元中,逆变器与电动机相邻而设,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多个功率模块、平滑电容器和汇流条,多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元件,由多个所述功率模块构成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电路,所述平滑电容器与多个所述功率模块一起构成所述逆变电路,所述汇流条将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与所述平滑电容器连接起来,从所述逆变器的轴向观察所述逆变器时,所述平滑电容器布置在所述逆变器的中央部位,另一方面,多个所述功率模块以沿着所述平滑电容器的周围排列的方式布置,所述平滑电容器和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以排列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布置在所述逆变器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与所述平滑电容器布置为该功率模块中的每个与该平滑电容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实质上相同,所述汇流条包括嵌合在所述间隙中的板状的第一汇流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在与对着所述平滑电容器的内侧端部正交的周侧端部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端子这两者,所述汇流条包括与所述端子中的一者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与所述端子中的另一者相连接的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形成为沿着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的表面扩展的板状,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和宽度被调整为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电感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电感大致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在对着所述平滑电容器的内侧端部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端子这两者,所述汇流条包括与所述功率模块的各端子相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汇流条,两个所述第一汇流条以相互分离且相对的状态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相对应的端子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中的每个在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相对的内侧端部具有由正极和负极中的任一者构成的内侧端子,在不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相对的外侧端部具有由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者构成的外侧端子,所述汇流条包括与所述内侧端子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汇流条、以及与所述外侧端子相连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隆之野田明裕樫原宏明山田秀树细谷英生林口匡司
申请(专利权)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