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286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煅烧炉烟气降温技术领域,提出了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包括外腔体,内腔体,设置于外腔体内,内腔体外壁与外腔体内壁之间形成烟气流通室,第一导热板体,贯穿内腔体的侧壁,第一导热板体一端伸入烟气流通室,另一端伸入内腔体内,第一导热板体为螺旋形,且第一导热板体位于烟气流通室内的部分与其位于内腔体内的部分倾斜方向相反,搅动器,设置于内腔体内,搅动器用于搅动内腔体内的流体旋转,进气管道,设置于外腔体的一端,与烟气流通室连通,出气管道,设置于外腔体的另一端,与烟气流通室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效率较低的问题。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效率较低的问题。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煅烧炉烟气降温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煅烧炉烟气降温
,具体的,涉及煅烧炉烟气降温器。

技术介绍

[0002]煅烧炉是一种对碳素原材料在高温下进行特处理,从而改善原材料性能的热工设备,用于炼铁,回收稀有金属,催化剂生产,改善环境等。
[0003]但是煅烧炉在使用煅烧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烟气,温度很高,并且含有很多有害气体和烟尘,一般都需要进行满足环保要求的处理后进行排放,然而仅仅拿产生的烟气温度较高的问题来说,在排放时不仅造成热能浪费,造成环境污染,还对于烟气排放通道的材质要求很高,现有的降温器虽然能够满足对烟气降温的需求,但是其热交换效率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效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煅烧炉烟气降温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降温效率低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外腔体,内腔体,所述内腔体设置于所述外腔体内,所述内腔体外壁与所述外腔体内壁之间形成烟气流通室,第一导热板体,所述第一导热板体贯穿所述内腔体的侧壁,所述第一导热板体一端伸入所述烟气流通室,另一端伸入所述内腔体内,所述第一导热板体为螺旋形,且所述第一导热板体位于烟气流通室内的部分与其位于所述内腔体内的部分倾斜方向相反,搅动器,所述搅动器设置于所述内腔体内,所述搅动器用于搅动所述内腔体内的流体旋转,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设置于所述外腔体的一端,与所述烟气流通室连通,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设置于所述外腔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烟气流通室连通。
[000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热板体的截面为菱形。
[000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热板体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呈X状交叉排列,所述第一通孔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相对的两侧面上,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相对的另外两侧面上。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外腔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外上端壳、外侧壳和外下端壳,所述内腔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内上端壳、内侧壳和内下端壳,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出气管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外下端壳上和所述外上端壳上,所述内上端壳位于所述内腔体内部的一面为第一锥形面。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腔体具有冷却流体供给口和冷却流体排出口,所述冷却流体排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锥形面尖端的正下方。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烟气流通室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烟气通道、第二烟气通道和第三烟气通道,所述外上端壳与所述内上端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烟气通道,所述外侧壳与所述内侧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烟气通道,所述外下端壳与所述内下端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烟气通道,所述第一烟气通道与所述出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烟气通道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所述进气管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烟气通道的内径,所述外下端壳和所述内下端壳相邻的一面均为锥形面。
[00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导流块,所述导流块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烟气通道与所述进气管道的连通处,所述导流块为锥形,且所述导流块的尖端朝向所述进气管道,所述导流块的锥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倾斜设置。
[00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搅动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内腔体内,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上。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搅动器还包括,轴体,所述轴体沿其轴向开设有盲孔,所述叶轮通过所述轴体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盲孔的开口端形成所述冷却流体排出口,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套设在所述轴体外,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轴体相邻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开口,所述轴体上具有连通孔,所述盲孔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环形开口连通,还包括,冷却流体排出腔体,所述冷却流体排出腔体设置在所述外腔体外,所述空心轴套内部通过冷却流体排出管与冷却流体排出腔体连通,冷却流体输入腔体,所述冷却流体输入腔体设置在所述外腔体外,所述冷却流体输入腔体通过冷却流体输入管与所述内腔体内部连通。
[00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锥形筒体,所述第二锥形筒体设置在所述轴体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锥形筒体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盲孔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锥形筒体直径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锥形面的尖端。
[0015]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专利技术中,如图3、图5和图8所示,进气管道与煅烧炉的烟气排放管道连接,烟气经过进气管道进入到烟气流通室内后,烟气到达第一导热板体,因为第一导热板体位于烟气流通室内的部分向一侧倾斜,因此在第一导热板体的作用下,烟气流过第一导热板体后,其流动方向会沿着第一导热板体倾斜的方向变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烟气经过的路径,提高了在烟气流通室内滞留的时间,相应的与第一导热板体接触的时间增加,烟气会因为第一导热板体改变流动方向,那么烟气对于第一导热板体的作用力会增加,那么烟气与第一导热板体的接触更加充分,因此导热效率更高,另外,第一导热板体位于内腔体内的部分向另一侧倾斜,搅动器搅动内腔体内的冷却流体转动,其转动是沿着该处第一导热板体的倾斜方向转动,那么冷却流体的转动方向与冷却流体经过处的烟气流动方向形成一定的对流作用,使得热交换的效率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第一导热板体为经过螺旋变形的一体化导热板体,没有断点,实现在烟气流通室和内腔体内倾斜方向相反,从而实现烟气流动方向和冷却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的同时,两处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不会降低,因此提高了热传导的效率,相应提高了对烟气降温冷却的速率,烟气在经过烟气流通室后通过出气管道排出到外界或者进行其他处理净化程序。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

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C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B

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导流块结构示意图;图中:11

外腔体,111

外上端壳,112

外侧壳,113

外下端壳,12

内腔体,121

上端壳,1211

第一锥形面,122

内侧壳,123

内下端壳,124

冷却流体供给口,125

冷却流体排出口,21

烟气流通室,211

第一烟气通道,212

第二烟气通道,213

第三烟气通道,3

第一导热板体,31

第一通孔,32

第二通孔,33

导热板单体,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腔体(11),内腔体(12),所述内腔体(12)设置于所述外腔体(11)内,所述内腔体(12)外壁与所述外腔体(11)内壁之间形成烟气流通室(21),第一导热板体(3),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贯穿所述内腔体(12)的侧壁,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一端伸入所述烟气流通室(21),另一端伸入所述内腔体(12)内,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为螺旋形,且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位于烟气流通室(21)内的部分与其位于所述内腔体(12)内的部分倾斜方向相反,搅动器(4),所述搅动器(4)设置于所述内腔体(12)内,所述搅动器(4)用于搅动所述内腔体(12)内的流体旋转,进气管道(51),所述进气管道(51)设置于所述外腔体(11)的一端,与所述烟气流通室(21)连通,出气管道(52),所述出气管道(52)设置于所述外腔体(11)的另一端,与所述烟气流通室(2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的截面为菱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具有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32),所述第一通孔(31)和所述第二通孔(32)呈X状交叉排列,所述第一通孔(31)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相对的两侧面上,所述第二通孔(32)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体(3)相对的另外两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腔体(11)包括依次连接的外上端壳(111)、外侧壳(112)和外下端壳(113),所述内腔体(12)包括依次连接的内上端壳(121)、内侧壳(122)和内下端壳(123),所述进气管道(51)和所述出气管道(52)分别设置于所述外下端壳(113)上和所述外上端壳(111)上,所述内上端壳(121)位于所述内腔体(12)内部的一面为第一锥形面(12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12)具有冷却流体供给口(124)和冷却流体排出口(125),所述冷却流体排出口(125)位于所述第一锥形面(1211)尖端的正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煅烧炉烟气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流通室(2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烟气通道(211)、第二烟气通道(212)和第三烟气通道(213),所述外上端壳(111)与所述内上端壳(1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烟气通道(211),所述外侧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邦平刘栋梁吴浩赵志海毕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鸿科碳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