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和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前端左右两侧的连接件以及固定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前端的固定前端板,所述控制器外壳左右两侧均设有散热孔,所述固定前端板前右侧通槽设有触控屏,所述触控屏固定安装在安装板前端右侧,通过设置了限位机构在安装板前端左侧,通过限位滑槽为卡接侧板和封堵板的滑动提供限位动作,并通过封堵板底部的海绵夹层的开口设计,从而能对限位滑槽进行插接动作时对其空间进行封堵动作,有利于提高对插接孔板与插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和减少外部粉尘进入控制器外壳内部。制器外壳内部。制器外壳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或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门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执行存储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I)和输出(O)接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0003]现有装置在进行插接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插接处的防护部件,从而容易因长时间插接而导致粉尘进入其空间内部对精密的电气元件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现有装置在散热工作时,大多只是单一式的通过风机进行散热,从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同时,容易引入外部粉尘进入控制器内部,进而导致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该装置包括控制器外壳和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前端左右两侧的连接件以及固定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前端的固定前端板,所述控制器外壳左右两侧均设有散热孔,所述固定前端板前右侧通槽设有触控屏,所述触控屏固定安装在安装板前端右侧,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前端左侧的限位机构和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内部左右两侧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内部左右两侧的陶瓷框,所述陶瓷框顶部焊接固定有限位顶框和螺栓安装在陶瓷框内槽壁的挡风板以及螺栓安装在陶瓷框右端的安装框,所述限位顶框内槽壁中侧螺栓安装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传动轴底部固定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左端与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与传动链带左右两侧和中侧链带相啮合和通过连杆固定安装在传动齿轮底部的金属散热片,所述金属散热片左右两端分别与拉伸尼龙网侧边弹性连接,所述挡风板与陶瓷框内槽壁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框中侧通槽螺栓安装有散热风机,所述微型马达和散热风机均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螺栓安装在安装板前端左侧的插接孔板,所述固定前端板前端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内槽壁滑动设置有卡接侧板,所述卡接侧板分别安装在封堵板的左右两端,所述封堵板底部粘黏固定有海绵夹层和弹性安装在封堵板顶部左右两侧的受压弹簧以及螺栓安装在封堵板顶部中侧的触控开关,所述插接孔板和触控开关均与控制器外壳内部电气元件电缆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外壳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陶瓷框和限位顶框,且两组陶瓷框呈对称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陶瓷框内槽壁共设有六组金属散热片,且六组金属散热片分三组呈
倾斜角度为120度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陶瓷框内槽壁共设有两组挡风板,且两组挡风板左右两侧均设有起到散热作用的导流槽。
[0010]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和传动齿轮呈齿距相同,且直径比为1:2的行星轮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封堵板底部的海绵夹层呈中心分隔的左右对称结构,且海绵夹层高度与限位滑槽内槽高度相同。
[0012]优选的,所述受压弹簧材质为高碳钢。
[0013]优选的,所述金属散热片材质为黄铜。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0015]本技术所述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设置了限位机构在安装板前端左侧,通过限位滑槽为卡接侧板和封堵板的滑动提供限位动作,并通过封堵板底部的海绵夹层的开口设计,从而能对限位滑槽进行插接动作时对其空间进行封堵动作,有利于提高对插接孔板与插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和减少外部粉尘进入控制器外壳内部。
[0016]本技术所述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设置了散热机构在控制器外壳内部,通过微型马达带动主动齿轮和传动齿轮对传动链带进行啮合动作,进而使传动齿轮带动多组金属散热片对拉伸尼龙网进行拉伸动作,并通过散热风机带动气流流经拉伸尼龙网进行散热动作,此时通过拉伸尼龙网为其提供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限位机构立体和控制器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限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散热机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控制器外壳
‑
1、连接件
‑
2、固定前端板
‑
3、触控屏
‑
4、限位机构
‑
5、散热孔
‑
6、散热机构
‑
7、安装板
‑
8、插接孔板
‑
51、限位滑槽
‑
52、卡接侧板
‑
53、封堵板
‑
54、海绵夹层
‑
55、受压弹簧
‑
56、触控开关
‑
57、陶瓷框
‑
71、限位顶框
‑
72、微型马达
‑
73、主动齿轮
‑
74、传动齿轮
‑
75、传动链带
‑
76、金属散热片
‑
77、拉伸尼龙网
‑
78、挡风板
‑
79、安装框
‑
710、散热风机
‑
7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1
‑
6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一:
[0026]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1
和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前端左右两侧的连接件2以及固定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前端的固定前端板3,控制器外壳1左右两侧均设有散热孔6,固定前端板3前右侧通槽设有触控屏4,触控屏4固定安装在安装板8前端右侧。
[0027]请参阅图2、图4、图5和图6,本技术的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8前端左侧的限位机构5和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内部左右两侧的散热机构7,散热机构7包括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内部左右两侧的陶瓷框71,陶瓷框71顶部焊接固定有限位顶框72和螺栓安装在陶瓷框71内槽壁的挡风板79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1)和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前端左右两侧的连接件(2)以及固定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前端的固定前端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安装板(8)前端左侧的限位机构(5)和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内部左右两侧的散热机构(7),所述散热机构(7)包括螺栓安装在控制器外壳(1)内部左右两侧的陶瓷框(71),所述陶瓷框(71)顶部焊接固定有限位顶框(72)和螺栓安装在陶瓷框(71)内槽壁的挡风板(79)以及螺栓安装在陶瓷框(71)右端的安装框(710),所述限位顶框(72)内槽壁中侧螺栓安装有微型马达(73),所述微型马达(73)传动轴底部固定安装有主动齿轮(74),所述主动齿轮(74)左端与传动齿轮(75)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75)分别与传动链带(76)左右两侧和中侧链带相啮合和通过连杆固定安装在传动齿轮(75)底部的金属散热片(77),所述金属散热片(77)左右两端分别与拉伸尼龙网(78)侧边弹性连接,所述挡风板(79)与陶瓷框(71)内槽壁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框(710)中侧通槽螺栓安装有散热风机(711),所述微型马达(73)和散热风机(711)均与外部电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5)包括螺栓安装在安装板(8)前端左侧的插接孔板(51),所述固定前端板(3)前端设有限位滑槽(52),所述限位滑槽(52)内槽壁滑动设置有卡接侧板(5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占标,苏晓辉,周高满,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天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