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硬化液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及其应用。在制备高分子树脂时加入特定天然生物材料,制得聚氨酯丙烯酸酯,由此可显著提高含有上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硬化液固化膜的力学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硬化液粘度适中,无需额外添加有机溶剂或活性稀释剂对树脂进行降粘,具有优异的施工性能。具有优异的施工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硬化液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终端设备使用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与消费者接触最频繁的手机,其外壳材料,尤其是后壳材料,经历了从塑料到金属、再从金属到陶瓷或玻璃的进化。目前,中高端手机普遍采用陶瓷或玻璃作为后壳材料,由此以获得更好的高级感及更优的握持手感。然而,陶瓷或玻璃后壳的突出缺陷是易碎不耐摔,抗划伤性能也有待提升,因此,大多数消费者都选择使用额外的手机壳来保护手机机身。
[0003]CN109370335A公开了一种硬化涂料,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丙烯酸树脂25%
‑
51.5%;有机硅树脂0.3%
‑
0.5%;羟基酮类化合物24%
‑
44%;酰基膦氧化物6%
‑
16%;异丙醇0.4%
‑
0.6%;丙二醇甲醚1.5%
‑
1.8%;作为可选实施例,所述硬化涂料还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中的至少一种:二氧化硅分散液11.3%
‑
25.3%;流平剂0.3%
‑
0.5%;阻燃助剂4%
‑
9%。该专利还提供了一种硬化液,其由上述实施例的硬化涂料经稀释剂稀释而成;还提供了一种手机壳,其表面具有上述实施例的硬化液形成的涂层,该专利记载,所述手机壳具有较高的硬度及较好的抗划伤性能。然而,该硬化涂料含有多种树脂,并且组分较为复杂,应用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0004]CN114874693A公开了一种玻纤塑胶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包括光引发剂184、TPO、稀释剂MIBK、9官聚氨酯丙烯酸酯、F改性9官丙烯酸酯、3μm四氟乙烯蜡、DMAA(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偶联剂、聚酯改性有机硅和AF助剂,其成分配比为2.50%、0.05%、10.00%、56.75%、13.50%、2.20%、7.50%、6.00%、1.00%和0.50%。该专利所述硬化液成分更加繁多,并且硬化液涂布方法也更复杂,此外,该专利未对所述硬化液的性能进行验证。
[0005]可见,现有技术主要通过选择适宜种类的高分子树脂及相应助剂,以期获得硬度高、耐刮擦的用于手机外壳的硬化液。然而,现有技术普遍存在着组分众多、应用繁琐、缺乏效果验证等缺陷,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生产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便、力学性能优异的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在制备高分子树脂时加入特定天然生物材料,制得聚氨酯丙烯酸酯,由此可显著提高含有上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硬化液固化膜的力学性能,并且本专利技术硬化液粘度适中,无需额外添加有机溶剂或活性稀释剂对树脂进行降粘,具有优异的施工性能。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8]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化学计量称取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微晶纤维素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完毕后,于氮气保护下
75
‑
85℃反应2.5
‑
4h,反应开始时通过滴加方式向容器中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0
‑
30mi n滴加完毕;降低温度至55
‑
65℃,加入化学计量的丙烯酸羟乙酯,保温反应0.5
‑
1h;待反应体系中异氰酸根离子含量小于0.1%,停止加热,静置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
[0009]优选地,所述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与微晶纤维素摩尔比率为(8
‑
9.5):1。
[0010]优选地,所述微晶纤维素通过使用硫酸或盐酸水解蓖麻秆得到。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包含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硬化液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氨酯丙烯酸酯250
‑
400、引发剂8
‑
20、阻燃剂15
‑
25、活性稀释剂40
‑
75、分散助剂0
‑
40。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助剂包含含氟表面活性剂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和/或全氟烷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以分散助剂总质量计,所述含氟表面活性剂含量为10
‑
20%。
[0014]优选地,所述阻燃剂为磷酸三(1
‑
氯
‑2‑
丙基)酯、三(2,3
‑
二溴丙基)异三聚氰酸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优选地,所述活性稀释剂为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优选地,所述引发剂为TPO、Darocur 1173、I rgacure 819、I rgacure 184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根据一种上述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数称取各制备原料,将聚氨酯丙烯酸酯加入活性稀释剂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阻燃剂与分散助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引发剂,于300
‑
500r/mi n下搅拌10
‑
20mi n,即得所述硬化液。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并创造性地在合成反应时加入微晶纤维素,制备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利用微晶纤维素分子中具有大量羟基并且具有环状结构的特点,可显著提高含有上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硬化液固化膜的力学性能,满足实际生产使用中各项要求;并且由于微晶纤维素部分分子结构可穿插于聚氨酯丙烯酸酯体系中,避免了由于加入微晶纤维素造成的体系粘度过大,无需额外添加有机溶剂或活性稀释剂对树脂进行降粘,可施工性良好。并且,本专利技术微晶纤维素来源于天然植物蓖麻杆,原料简单易得,生产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0]试验例一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
[0021]实施例1
[0022]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称取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40份、微晶纤维素5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5份,将上述原料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完
毕后,于氮气保护下75℃反应4h,反应开始时通过滴加方式向容器中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5份,10mi n滴加完毕;降低温度至55℃,加入丙烯酸羟乙酯6份保温反应,待反应体系中异氰酸根离子含量小于0.1%,停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按化学计量称取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微晶纤维素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完毕后,于氮气保护下75
‑
85℃反应2.5
‑
4h,反应开始时通过滴加方式向容器中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0
‑
30min滴加完毕;降低温度至55
‑
65℃,加入化学计量的丙烯酸羟乙酯,保温反应0.5
‑
1h;待反应体系中异氰酸根离子含量小于0.1%,停止加热,静置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与微晶纤维素摩尔比率为(8
‑
9.5):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晶纤维素通过使用硫酸或盐酸水解蓖麻秆得到。4.一种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手机后壳的硬化液,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氨酯丙烯酸酯250
‑
400、引发剂8
‑
20、阻燃剂15
‑
25、活性稀释剂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幼平,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惠阳聚晟化工涂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