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皖南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持骨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46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持骨钳,包括上钳体、下钳体、上钳夹、以及下钳夹,上钳体和下钳夹连接,下钳体和上钳夹连接,且上钳体和下钳夹的连接处与下钳体和上钳夹的连接处通过定位栓转动连接,上钳体和下钳体末端均设置有手持加长部,上钳体通过复位组件与下钳体连接,上钳夹和下钳夹前端均设置有夹持部,上钳夹和下钳夹上均设置有对夹持部的夹持弧面对应人骨的接触面积进行调整的转动调节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动调节组件对夹持部的角度进行调整,以增大夹持部与人骨表面的接触面积,使骨折断端在复位时更加稳定,以及使接骨板与骨折断端稳定接触,更好的保护了骨膜和骨皮质,同时增加了骨断裂处复位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骨断裂处复位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骨断裂处复位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持骨钳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科手术
,具体涉及一种持骨钳。

技术介绍

[0002]持骨钳作为骨科手术中夹持断骨,以便于骨折复位和钢板固定的一件重要工具,外形和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生产厂家各具特色,持骨钳的钳头部分是钢性不可变形的,一般也没有逆止机构,而骨头的外表面形状为各种不同尺寸的弧形,因此常见持骨钳是点状复位钳,该器械在每个尖端呈点状,能够穿入骨内,协助控制和复位骨块,点状复位钳钳头锐利,接触面积较小,对骨膜骨质破坏较大,对于一些类型骨折复位不太理想,还有接触面积相对大一点的有齿复位钳,齿复位钳与点状复位钳相似,接触面积稍大,但依然对骨皮质有损伤。
[0003]现有持骨钳通常将持骨钳夹持部位设置为弧形,以与人骨表面适配,增大了持骨钳夹持部位与人骨的接触面积,但是现有技术只适用于部分规格正常的人骨断裂处进行夹持,针对较细或者较宽的人骨,持骨钳与人骨接触部分仍然为接触点或者较小的接触面,夹持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持骨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持骨钳针对较细或者较宽的人骨进行夹持与人骨接触部分仍然为接触点或者较小的接触面、夹持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持骨钳,包括上钳体、下钳体、上钳夹、以及下钳夹,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夹连接,所述下钳体和所述上钳夹连接,且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夹的连接处与所述下钳体和所述上钳夹的连接处通过定位栓转动连接,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体末端均设置有手持加长部,所述上钳体通过复位组件与所述下钳体连接;
[0006]所述上钳夹和所述下钳夹前端均设置有夹持部,所述上钳夹和所述下钳夹上均设置有对所述夹持部的夹持弧面对应人骨的接触面积进行调整的转动调节组件。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夹持部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体末端的连接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弧板内的海绵软板,所述海绵软板与人骨表面接触;
[0008]所述转动调节组件根据人骨规格调整所述连接弧板的角度以增大所述海绵软板和骨折端的接触面积。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调节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弧板上的连接栓、固定设置在连接栓上的转动杆、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钳夹和所述下钳夹端部的连接槽,所述转动杆端部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槽内;
[0010]所述转动杆端部设置有连接齿轮,所述上钳夹和所述下钳夹内设置有连接腔,所
述连接腔内设置有齿轮杆,所述齿轮杆端部与所述连接齿轮啮合,所述齿轮杆上远离所述连接齿轮一端啮合有传动蜗轮。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传动蜗轮侧边啮合有连接蜗杆,所述连接蜗杆上端穿过所述上钳夹和所述下钳夹外壁,且连接有旋钮。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钳体内侧的定位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定位杆上的限位座,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下钳体,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体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定位杆设置在所述弹簧内。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手持加长部包括连接设置在所述上钳体和所述下钳体端部的手持柄、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持柄外侧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与人体手部契合。
[00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调节组件对夹持部的角度进行调整,以增大夹持部与人骨表面的接触面积,使骨折断端在复位时更加稳定,以及使接骨板与骨折断端稳定接触,更好的保护了骨膜和骨皮质,同时增加了骨断裂处复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持骨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持骨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持骨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0023]1‑
上钳体;2

下钳体;3

上钳夹;4

下钳夹;5

定位栓;6

手持加长部;7

复位组件;8

夹持部;9

转动调节组件;
[0024]61

手持柄;62

放置槽;
[0025]71

定位杆;72

限位座;73

弹簧;
[0026]81

连接弧板;82

海绵软板;
[0027]91

连接栓;92

转动杆;93

连接槽;94

连接齿轮;95

连接腔;96

齿轮杆;97

传动蜗轮;98

连接蜗杆;99

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持骨钳,通过设置转动调节组件9对
夹持部8的角度进行调整,以增大夹持部8与人骨表面的接触面积,使骨折断端在复位时更加稳定,以及使接骨板与骨折断端稳定接触,更好的保护了骨膜和骨皮质,同时增加了骨断裂处复位的稳定性。
[0030]本技术包括上钳体1、下钳体2、上钳夹3、以及下钳夹4,上钳体1和下钳夹4连接,下钳体2和上钳夹3连接,且上钳体1和下钳夹4的连接处与下钳体2和上钳夹3的连接处通过定位栓5转动连接,上钳体1和下钳体2末端均设置有手持加长部6,上钳体1通过复位组件7与下钳体2连接;
[0031]为了与人骨外表适配,本技术设置了夹持部8,夹持部8设置在上钳夹3和下钳夹4前端,夹持部8包括转动连接在上钳体1和下钳体2末端的连接弧板81、以及设置在连接弧板81内的海绵软板82,海绵软板82与人骨表面接触。
[0032]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弧板81与人骨外表面形状相似,海绵软板82的设计进一步增大了夹持部8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持骨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钳体(1)、下钳体(2)、上钳夹(3)、以及下钳夹(4),所述上钳体(1)和所述下钳夹(4)连接,所述下钳体(2)和所述上钳夹(3)连接,且所述上钳体(1)和所述下钳夹(4)的连接处与所述下钳体(2)和所述上钳夹(3)的连接处通过定位栓(5)转动连接,所述上钳体(1)和所述下钳体(2)末端均设置有手持加长部(6),所述上钳体(1)通过复位组件(7)与所述下钳体(2)连接;所述上钳夹(3)和所述下钳夹(4)前端均设置有夹持部(8),所述上钳夹(3)和所述下钳夹(4)上均设置有对所述夹持部(8)的夹持弧面对应人骨的接触面积进行调整的转动调节组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8)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上钳体(1)和所述下钳体(2)末端的连接弧板(81)、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弧板(81)内的海绵软板(82),所述海绵软板(82)与人骨表面接触;所述转动调节组件(9)根据人骨规格调整所述连接弧板(81)的角度以增大所述海绵软板(82)和骨折端的接触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持骨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组件(9)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弧板(81)上的连接栓(91)、固定设置在连接栓(91)上的转动杆(92)、以及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奇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皖南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