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及车辆。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包括有杆体,杆体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用以安装线束固定件的安装位,安装位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杆体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杆体对管线路进行导向,线束固定件将对应的管线路捆紧,线束固定件安装在安装位上,避免了管线路重复捆扎;且设置了以固定的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和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线束固定件被固定在安装位上,管线路也被相对的固定在安装位上,因此在车辆行驶在颠簸路段时,管线路不会与杆体发生摩擦,管线路也不会产生相对转动,进而避免了管线路的损伤。避免了管线路的损伤。避免了管线路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的管线路是车辆上的神经和血脉,包括有燃油管、水管、制动线路、液压管、主线束和各类分控线路。车辆管线路固定结构作为连接管线路和车身的媒介,使得管线路能够固定在车身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管线路和车身本体不发生相对运动。
[0003]为了使这些管线路固定在车上,如图4所示,传统技术采用一根圆钢200起支撑导向作用,再经过普通扎带201对管线路130捆绑固定。但是,由于管线路130和圆钢200的截面都是圆形,车辆行驶在颠簸路段时会产生剧烈震动,管线路130会与圆钢200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可能导致管线路130的磨损;并且在生产上,由于仅靠一根圆钢200进行固定导向,在生产流水线上,在不同的装配工位时有些管线路130会被重复的捆扎,且管线路130会产生相互缠绕的问题。
[0004]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布号为CN20740692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多功能固定管夹,包括经扎带将不同直径的管路和线束固定连接的管夹座,与管夹座垂直连接的支架,支架的安装头处具有与车架固定连接的螺栓;管夹座具有:沿轴向方向布置并位于其上下表面的固定安装面,且固定安装面为圆弧内凹面并与管路或线束相面接触连接;位于固定安装面之间的纵向连接面,纵向连接面上具有纵向卡槽,扎带位于纵向卡槽内并与其相限位接触配合,通过管夹座的设置,将其管线路支撑并且导向,避免了传统技术中管线路与圆钢之间的相互摩擦。
[0005]上述技术中,虽然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管线路130与圆钢200之间的相互摩擦,但是也无法避免管线路被重复捆扎的现象,一旦管线路检修或者受损将无法准确的拆除管线路,要将无关的管线路一并拆除,不利于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管线路线束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管线路被重复捆扎造成管线路拆卸不便、检修不便的问题。
[0007]同时,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车辆管线路线束杆的车辆,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的技术方案是:
[0009]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包括有杆体,杆体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用以安装线束固定件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所述杆体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
[0010]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中,杆体对管线路进行导向,使用时,线束固定件将对应的管线路捆紧,也可预装在杆体上让管线路穿过线束固定件再捆紧,线束固定件固定安装在安装位上,避免了管线路重复捆扎;拆卸检修时,可以锁定具体要拆
卸检修的管线路;且设置了用以固定的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和设置了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线束固定件被固定安装在安装位时,以及线束固定件被支撑面支撑时,管线路也被相对的固定在安装位上,管线路也被支撑面进行相应的支撑,因此在车辆行驶在颠簸路段时,管线路不会与杆体发生摩擦,管线路也不会产生相对转动,进而避免了管线路的损伤。
[0011]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安装位在杆体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所述安装位所处的杆体外表面为支撑面。
[0012]有益效果是:使得杆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均匀布置,可以使得两个管线路能够同向且并排的沿杆体的长度方向上布置,提高了杆体的利用率;且居中设置可以使得两个管线路被线束固定件捆紧后,线束固定件都能得到支撑面的支撑,并且使得被捆扎的管线路显得更加整齐,以便后续检修、拆装时能够清楚的分辨所需的管线路。
[0013]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杆体沿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为弧形过渡段,所述支撑面延伸至弧形过渡段,所述弧形过渡段的外表面形成支撑面的一部分。
[0014]有益效果是:弧形过渡段对于杆体来说,提高了杆体的支撑强度,使得杆体能够承受较重的管线路也不会发生形变,并且支撑面延伸至弧形过渡段,线束固定件能够有效的利用弧形过渡段上的空间,弧形过渡段的能够有效地支撑管线路,避免了管线路的悬空带来支撑不稳的现象。
[0015]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杆体为槽型杆体,所述杆体的两侧边底部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翻边。
[0016]有益效果是:槽型杆体能够有效地减小杆体的重量,使得杆体更加轻便,并且,通常情况下线束固定件需将杆体和管线路整体捆扎或者线束固定件的安装固定部分完全穿过杆体后形成突出,并对突出的部分固定安装,槽型杆体的槽能够用来收纳线束固定件的固定安装部,保持杆体底部的平整,并且底部两侧形成翻边,可以有效地支撑固定管线路后的杆体,提高了杆体的结构强度。
[0017]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支撑面延伸至翻边,所述翻边外表面形成支撑面的一部分。
[0018]有益效果是:使得翻边也能够支撑线束固定件上紧管线路后的整体重量。避免了管线路的悬空带来支撑不稳的现象。
[0019]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有多个用于线束固定件的安装部穿过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间隔相等。
[0020]有益效果是:线束固定件的安装部穿过固定孔并在固定孔上固定,杆体的槽能够收纳该部分,并且固定孔的间隔相等,捆扎管线路时,仅需间隔相同数量的固定孔进行捆扎,即可保持线路捆扎的一致性,使得管线路的捆扎显得更加简洁齐整。
[0021]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固定孔分为沿杆体长度方向分布的纵向固定孔和沿杆体宽度方向分布的横向固定孔。
[0022]有益效果是:线束捆扎时可以捆扎不同方向上的管线路,并且横向、纵向的设置使得线束固定件安装时起导向作用,也使得不同方向上的管线路保持相对垂直,捆扎的管线路更加整齐。
[0023]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横向固定孔和纵向固定孔交替间隔布置。
[0024]有益效果是:由于横向固定孔捆扎管线路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特别是捆扎较大的管线路时,可能会覆盖到相邻的孔位,故交替间隔布置,以留有余量提高适配性;并且
交替间隔的布置能够使得以横向、纵向固定孔为一个小组,在使用纵向固定孔对管线路进行捆扎时,方便操作人员数清间隔多少个孔位进行捆扎。
[0025]进一步地改进,固定结构包括有多个间隔相等用于穿过线束固定件的固定杆,两两固定杆之间有多个且数量额定的固定孔形成固定组。
[0026]有益效果是:固定杆的设置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的线束固定件,适配性更高,并且两个固定杆之间的固定孔的数量是定值,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布,更加方便操作人员数清间隔多少个孔位进行对管线路进行捆扎。
[002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车辆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28]车辆,包括车辆管线路线束杆,所述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包括有杆体,杆体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用以安装线束固定件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的数量满足线束捆扎的需求量,所述安装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所述杆体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
[0029]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包括有杆体(100),其特征在于,杆体(100)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用以安装线束固定件的安装位(110),所述安装位(1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固定件的固定结构(120);所述杆体(10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线束固定件的支撑面(1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110)在杆体(100)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所述安装位(110)所处的杆体(100)的外表面为支撑面(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00)沿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为弧形过渡段(112),所述支撑面(111)延伸至弧形过渡段(112),所述弧形过渡段(112)的外表面形成支撑面(111)的一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槽型杆体,所述杆体(100)的两侧边底部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翻边(1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管线路线束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时志,宿明,尹丹封,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