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体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发热片,包括玻璃本体,渗透区,以及发热层,玻璃本体由两层的片状玻璃相互贴合形成;渗透区由多个微孔组成,微孔贯穿所述玻璃本体,微孔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发热层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至少一层具有电极,电极用于发热层导电,所述发热层用于通过微孔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在微孔中锁住的液体在启动时被负压吸出的问题,能够将锁住的液体也能进行快速加热雾化,雾化效率高,结构稳定可靠,实用性好。实用性好。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璃发热片
[0001]本技术涉及液体雾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玻璃发热片。
技术介绍
[0002]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装置和为雾化装置供电的供电器,雾化装置内部构建有储液腔、气流通道及电子雾化组件。供电器开设有容纳槽,雾化装置安装于容纳槽内,并与供电器建立电性连接。当供电器为雾化装置内部的电子雾化组件供电时,雾化组件将储液腔内部存储的溶液雾化成气雾排出。
[0003]雾化发热片,是雾化装置的必备元件之一,其作用是将液体加热雾化,现有的雾化发热片包括有发热丝、陶瓷发热体、晶元发热片等等,传统发热片在对液体加热都是直接加热,在对一些锁住的液体使用时会在吸出时未来得及加热,导致吸出的液体形成较大的冷凝液,影响液体雾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在微孔中锁住的液体在启动时被负压吸出的问题,能够将锁住的液体也能进行快速加热雾化,雾化效率高,结构稳定可靠,实用性好的玻璃发热片。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发热片,包括玻璃本体,渗透区,以及发热层,所述玻璃本体由两层的片状玻璃相互贴合形成;所述渗透区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贯穿所述玻璃本体,所述微孔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所述发热层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至少一层具有电极,所述电极用于发热层导电,所述发热层用于通过微孔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片状玻璃的厚度尺寸为0.01mm~0.5mm;所述玻璃本体的宽度尺寸为0.5~10mm;所述玻璃本体的长度尺寸为2.0mm~20mm。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发热层通过覆膜在两层所述片状玻璃之间。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发热层包括发热线路,所述发热线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正负极的接触盘,所述接触盘与电极连接。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两层所述片状玻璃通过复合连接形成一体。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微孔在两层所述片状玻璃的孔径不同;两层所述片状玻璃的上层微孔的孔径大于下层微孔的孔径。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微孔位于发热层的外周。
[0012]一种玻璃发热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步骤S1,准备大片玻璃,并将大片玻璃表面清洁;
[0014]步骤S2,将均匀排布的多个发热层加工形成在大片玻璃被清洁的表面;
[0015]步骤S3,在大片玻璃上通过激光打孔,在发热层的外周加工形成微孔;
[0016]步骤S4,将大片玻璃分切形成多个的片状玻璃,完成玻璃发热片的制作。
[001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多个发热层通过溅射方式或通过覆膜成型在大片玻璃被清洁的表面。
[001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步骤S3中,在激光打孔前,在大片玻璃被清洁的表面复合上另一大片玻璃,将发热层夹持在两层大片玻璃之间,其中一大片玻璃上具有电极与大片玻璃的两端接触。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相比现有的发热片,本技术采用了双层片状玻璃相互贴合形成的玻璃本体,并将发热层置于两者之间,还具有渗透区用于液体渗透,在使用时,通过发热层接电加热,可对渗透区的液体进行加热形成气雾,加热效率高,由于发热层在两层玻璃之间,在加热时更加均匀,在微孔中锁油的液体也能被雾化,减少冷凝液的产生,提升雾化效果。解决了现有在微孔中锁住的液体在启动时被负压吸出的问题,能够将锁住的液体也能进行快速加热雾化,雾化效率高,结构稳定可靠,实用性好。具体是,设置了玻璃本体,渗透区,以及发热层,所述玻璃本体由两层的片状玻璃相互贴合形成;所述渗透区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贯穿所述玻璃本体,所述微孔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所述发热层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至少一层具有电极,所述电极用于发热层导电,所述发热层用于通过微孔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在其中一层的片状玻璃上设置电极用于发热层供电,方便发热层接电,采用夹层结构的发热片,对液体加热效率高,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中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的侧视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中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的玻璃本体的均布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玻璃本体1、片状玻璃11、电极111、渗透区2、微孔21、发热层3、发热线路31、接触盘3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9]实施例1
[0030]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涉及了一种玻璃发热片,设置了玻
璃本体1,渗透区2,以及发热层3,所述玻璃本体1由两层的片状玻璃11相互贴合形成;所述渗透区2由多个微孔21组成,所述微孔21贯穿所述玻璃本体1,所述微孔21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所述发热层3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11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11至少一层具有电极111,所述电极111用于发热层3导电,所述发热层3用于通过微孔21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
[0031]实施例2
[0032]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涉及了一种玻璃发热片,设置了玻璃本体1,渗透区2,以及发热层3,所述玻璃本体1由两层的片状玻璃11相互贴合形成;所述渗透区2由多个微孔21组成,所述微孔21贯穿所述玻璃本体1,所述微孔21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所述发热层3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11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11至少一层具有电极111,所述电极111用于发热层3导电,所述发热层3用于通过微孔21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片状玻璃11的厚度尺寸为0.01mm~0.5mm;所述玻璃本体1的宽度尺寸为0.5~10mm;所述玻璃本体1的长度尺寸为2.0mm~20mm,采用两层较薄厚度的片状配合形成的玻璃本体1,并在适应雾化装置上使用选用了较优的尺寸使用,安装方便,结构紧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本体,所述玻璃本体由两层的片状玻璃相互贴合形成;渗透区,所述渗透区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贯穿所述玻璃本体,所述微孔至少在受到负压时能使得液体通过;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于两层所述片状玻璃之间,两层所述片状玻璃至少一层具有电极,所述电极用于发热层导电,所述发热层用于通过微孔的液体加热形成气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玻璃的厚度尺寸为0.01mm~0.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的宽度尺寸为0.5~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本体的长度尺寸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明明,林旺,邓思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克莱鹏雾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