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地层可钻性建模方法、预测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据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地层可钻性建模方法、预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岩石可钻性是评价钻井过程中地层岩石抗钻强度的重要参数,也是钻头及钻井参数设计的关键依据,目前对岩石可钻性的研究主要通过微钻头室内破岩实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等方法对岩石可钻性进行分级。然而,在钻井工程设计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无法获取足够多的地层岩心开展微钻头破岩实验或单轴抗压强度实验,只能基于有限的地面露头或岩心测试结果对设计区块内部分地层的岩石可钻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实际钻井过程中地层岩石抗钻强度受三轴地应力、围压、温度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室内实验并不能还原真实的地层条件,也无法模拟钻头在井下的破岩过程,因此室内实验所得结果并不准确。
[0003]在现有技术中,只能粗略估算缺乏岩心、地表露头等实验岩样的地层可钻性,受数据精度、模型精度、地层条件、岩石非均质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尤其对于深井、超深井而言,其估算结果与实际地层可钻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现场应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地层可钻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目标区块对应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地层进行网格划分;获取与可钻性相关的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根据属于同一个第一网格中所述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所述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能够表征钻进方向垂直于层理面方向的岩石可钻性;根据所述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为所述目标区块中第二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赋值;所述第一网格为所述目标区块中存在已钻井工程数据的网格,所述第二网格为所述目标区块中出所述第一网格之外的网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中所述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包括至少两个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所述获取与可钻性相关的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根据属于同一个第一网格中所述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包括:根据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计算得到每个已钻井不同井深位置的第一岩石可钻性值;计算所述不同井深位置的第一岩石可钻性值的平均值,得到已钻井的第二岩石可钻性值;根据所述第一网格中至少两个已钻井的第二岩石可钻性值,计算得到该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已钻井的工程参数的数据,计算得到每个已钻井不同井深位置的第一岩石可钻性值,包括:利用下式,计算得到每个已钻井不同井深位置的第一岩石可钻性值;上式中,K
′
表示不同井深位置的岩石可钻性值,v表示钻速、λ表示转速、D表示钻头直径、W表示钻压、Q表示排量、T表示扭矩、m表示刀翼数量。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网格中至少两个已钻井的第二岩石可钻性值,计算得到该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包括:获取已钻井钻进方向与地层层理面之间的夹角;利用下式,求解所述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K=K0e
a(1
‑
sinθ)
上式中,K表示已钻井的第二岩石可钻性,K0表示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a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θ表示已钻井钻进方向与地层层理面之间的夹角。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为所述目标区块中第二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赋值,包括:采用模糊聚类算法或多次样条插值法,对所述第二网格的垂直层理面可钻性值和岩石可钻性影响因子赋值。6.如权利要求1
‑
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区块的已钻井录井数据,对所述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校准。7.一种三维地层可钻性预测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鲁斌,黄洪春,张宏源,任铭,陈畅畅,毕文欣,李洪,武强,何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