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797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包括包扎板以及设置在包扎板上的敷料层,所述包扎板包括主体板以及形成在主体板周部的卡持组件,以通过卡持组件将主体板卡设在手背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通过主体板与弹性卡持臂之间形成的卡持腔卡设在具有伤口的患者手背上,且主体板内周面的敷料层敷设至手背伤口处,并通过形成在弹性卡持臂上的若干组卡持件对应地卡持在手背外周面,以防止包扎结构掉落,完成对患者手背伤口的包扎,整个伤口包扎过程方便快速,并且无需浪费砂布绑缠,成本低,也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实用性较强。较强。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包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中门诊科对伤口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等目的。
[0003]当前的门诊科对患者手背伤口进行包扎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进行伤口消毒、再敷药、最后通过纱布绑缠包扎,该包扎过程费时间,所用纱布量较大、包扎成本较高,而且也不方便。鉴于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以便于操作,提高实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包括包扎板以及设置在包扎板上的敷料层,所述包扎板包括主体板以及形成在主体板周部的卡持组件,以通过卡持组件将主体板卡设在手背上。
[0006]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敷料层设置在包扎板中主体板的内周面上,所述卡持组件形成在主体板的周部,卡持组件与主体板之间形成一卡持腔,使得患者手背置入该卡持腔,且手背伤口靠近主体板内周面,主体板内周面的敷料层敷设至手背伤口处。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组件包括两条弹性卡持臂,两条弹性卡持臂一体地形成在主体板的周部边缘处且沿主体板一侧延伸,使得主体板与两条弹性卡持臂之间形成槽型状结构的所述卡持腔。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板为采用医用级纸板制成的手型结构,且主体板可随着手背的抓握而弯折。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敷料层采用MEBO油纱敷料或水凝胶敷料。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相对地形成在两条弹性卡持臂上的若干组卡持件。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板包括主板以及形成在主板上的若干支板,且若干支板与主板形成手型结构。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板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卡持件相对地形成在弹性卡持臂的内周面底端,每组卡持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持凸起,每一卡持凸起包括连接段以及形成在连接段上的卡持段,连接段形成在弹性卡持臂的内周面底端,卡持段包括过渡端以及一体地形成在过渡端上的凸起端,过渡端与凸起端之间呈弧形结构连接。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支板包括第一支板、第二支板、第三支板、第四支板、第五支板,其中第一支板呈大拇指状结构,第二支板呈食指状结构,第三支板呈中指状结构、第四支板呈无名指状结构,第五支板呈小拇指状结构。
[001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伤口包扎结构通过主体板与弹性卡持臂之间形成的卡持腔卡设在具有伤口的患者手背上,且主体板内周面的敷料层敷设至手背伤口处,并通过形成在弹性卡持臂上的若干组卡持件对应地卡持在手背外周面,以防止包扎结构掉落,完成对患者手背伤口的包扎,整个伤口包扎过程方便快速,并且无需浪费砂布绑缠,成本低,也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的后视图;
[0018]图3为图1中A

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中B

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包括包扎板10以及设置在包扎板10上的敷料层20。
[0022]请结合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包扎板10包括主体板11以及形成在主体板11周部的卡持组件12,以通过卡持组件12将主体板11卡设在手背上。
[0023]主体板11为采用医用级纸板制成的手型结构,且主体板11可随着手背的抓握而弯折,主体板11包括主板111以及形成在主板111上的若干支板112,本实施例中,若干支板112为五个,五个支板112与主板111形成手型结构。进一步地,主体板11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透气孔,以便于手背伤口处透气。
[0024]具体地,若干支板112包括第一支板1121、第二支板1122、第三支板1123、第四支板1124、第五支板1125。其中第一支板1121呈大拇指状结构,第二支板1122呈食指状结构,第三支板1123呈中指状结构、第四支板1124呈无名指状结构,第五支板1125呈小拇指状结构。
[0025]请结合参阅图3至图4所示,卡持组件12形成在主体板11的周部,卡持组件12与主体板11之间形成一卡持腔,使得患者手背置入该卡持腔,且手背伤口靠近主体板11内周面,并通过卡持组件12将患者手背卡持。
[0026]卡持组件12包括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以及相对地形成在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上的若干组卡持件122,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一体地形成在主体板11的周部边缘处且沿主体板11一侧延伸,使得主体板11与两条弹性卡持臂121形成
“”
状结构,主体板11与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之间形成卡持腔,以供患者手背置入。优选地,弹性卡持臂121呈弧形状结构。
[0027]每组卡持件122相对地形成在弹性卡持臂121的内周面底端,用以卡持置于卡持腔内的手背。每组卡持件12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持凸起,每一卡持凸起包括连接段1221以及形成在连接段1221上的卡持段1222,连接段1221形成在弹性卡持臂121的内周面底端,卡持段1222包括过渡端以及一体地形成在过渡端上的凸起端,过渡端与凸起端之间呈弧形结构连接。
[0028]敷料层20设置在包扎板10中主体板11的内周面上,用以对患者伤口进行止血,防止伤口二度感染,并且敷料层20可防水浸入伤口,具体地,敷料层20采用MEBO油纱敷料或水
凝胶敷料。
[0029]医护人员对患者手背伤口进行包扎的过程中,首先伤口消毒、再敷药、最后通过包扎结构直接包扎至患者手背伤口,具体为,将主体板11与弹性卡持臂121之间形成的卡持腔卡设在具有伤口的患者手背上,主体板11内周面的敷料层20敷设至手背伤口处,主板111与形成在主板111上的若干支板112对应地扣合在手背上,第一支板1121扣合至大拇指上,第二支板1122扣合至食指上,第三支板1123扣合至中指上、第四支板1124扣合至无名指上,第五支板1125扣合至小拇指上,且通过形成在弹性卡持臂121上的若干组卡持件122对应地卡持在手背外周面,以防止包扎结构掉落,完成对患者手背伤口的包扎。
[0030]综上所述,本技术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通过主体板11与弹性卡持臂121之间形成的卡持腔卡设在具有伤口的患者手背上,且主体板11内周面的敷料层20敷设至手背伤口处,并通过形成在弹性卡持臂121上的若干组卡持件122对应地卡持在手背外周面,以防止包扎结构掉落,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扎板(10)以及设置在包扎板(10)上的敷料层(20),所述包扎板(10)包括主体板(11)以及形成在主体板(11)周部的卡持组件(12),以通过卡持组件(12)将主体板(11)卡设在手背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层(20)设置在包扎板(10)中主体板(11)的内周面上,所述卡持组件(12)形成在主体板(11)的周部,卡持组件(12)与主体板(11)之间形成一卡持腔,使得患者手背置入该卡持腔,且手背伤口靠近主体板(11)内周面,主体板(11)内周面的敷料层(20)敷设至手背伤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组件(12)包括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一体地形成在主体板(11)的周部边缘处且沿主体板(11)一侧延伸,使得主体板(11)与两条弹性卡持臂(121)之间形成槽型状结构的所述卡持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11)为采用医用级纸板制成的手型结构,且主体板(11)可随着手背的抓握而弯折。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层(20)采用MEBO油纱敷料或水凝胶敷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手背伤口的包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丽王淑君张庆庆陈漫丽张俊琳孙凤李琦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