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具体为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通道换热装置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器,与传统的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装置不仅比表面积大,且结构也更为紧凑。然而,随着使用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常规的微通道换热装置使用条件受限,无法满足换热装置在复杂多工况下的高效运行需求。
[0003]在进行热气流降温过程中,由于气体体积输送过程中容易发生波动,从而使输入热量也会产生较大波动,常规的换热装置输出冷量恒定,只有通过被动调节机构预先设置输出冷量,无法根据输入的热量自动调节输入冷量,从而导致热交换效率不可控,影响热交换的效果。
[0004]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来完成。热交换效率一般是指:换热量/换热面积。相较于一般的热量传递过程,微通道换热装置内的换热行程保持固定不变,且换热面积保持恒定,在热量和输出冷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换热效率保持恒定,即单位时间内换热量保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装置包括支撑装置(1)、调节装置(2)和导流装置(3),所述支撑装置(1)和调节装置(2)连接,所述导流装置(3)和支撑装置(1)连接,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两侧分别设有分流管(12)和集流管(13),所述导流装置(3)包括若干隔板(34),所述壳体(11)上设有工作腔(111),若干所述隔板(34)依次置于工作腔(111)内,隔板(34)将工作腔(111)分隔成若干换热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3)还包括若干扁管(31)和翅片(32),所述扁管(31)和翅片(32)分别置于换热槽内,所述扁管(31)上设有若干过流道,所述分流管(12)上设有进气道(121),所述进气道(121)末端朝向翅片(32),所述翅片(32)呈波浪形;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热胀气囊(21)、换热片(22)和开度板(23),所述进气道(121)一侧设有感温槽(122),所述热胀气囊(21)置于感温槽(122)内,所述换热片(22)一端插入进气道(121)内,另一端插入热胀气囊(21)内;所述热胀气囊(21)一端和开度板(23)传动连接,所述开度板(23)和感温槽(122)滑动连接,所述感温槽(122)位于进气道(121)和冷却介质进口(123)之间,感温槽(122)和冷却介质进口(123)连通,所述开度板(23)远离热胀气囊(21)一端插入冷却介质进口(12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度板(23)上设有开度槽;增流时,所述开度板(23)向远离热胀气囊(21)方向滑动,开度槽和冷却介质进口(123)的重叠面积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效率可控的微通道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3)还包括启闭组件(33),所述启闭组件(33)包括第一基板(331)、第二基板(332)、磁柱(335)和线圈(336),所述集流管(13)上设有换向槽(132),所述换向槽(132)朝向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龙,金志江,刘宝庆,钱锦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