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7327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集水槽的排水口中的第一过滤件初滤排水中的大尺寸杂物,再通过两个排水箱中分别设置孔径大小不一样的第二过滤件以过滤获得不同洁净度的排水,最后分别通过排水管外排或收入回收箱中以再生利用(如工地降尘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能够将建筑施工现场雨水中的杂质、污物与金属颗粒进行过滤,以防止其排入地下水或者河流水中造成污染,在保证雨水排水的有效排放的基础上,进行分解过滤获取再生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建筑施工现场雨水、排水等排放不作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在环境中要经受降雨。建筑机构的雨水的排放一般采用雨水管引至排污渠道流失。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降水、积水综合排放与利用,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加大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力度,达到节水、节能、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现场施工人员及项目管理者对雨水和现场积水往往采取的措施是地势低处用潜污泵抽取,地势高处直接就地排放。
[0003]但是现有的建筑排水措施并不到位,这些措施往往使积水排放不彻底,造成路边水渍斑驳,道路洁净度差,不利于人员行走。另外,就地排放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带有许多杂质、污物与金属颗粒,对地质、地下水或河流水造成污染,排水速度慢,项目上需要额外安排大量的人工处理积水,增加了项目成本,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建筑施工现场雨水、排水等排放不作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包括:
[0007]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内安装有第一过滤件;
[0008]两个排水箱,所述排水箱的顶部形成有上端口,所述上端口连接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一排水箱的上端口连通于部分的所述排水口,另一排水箱的上端口连通于其余的所述排水口,所述排水箱的箱底开设有泄水口,所述排水箱内安装有第二过滤件,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大于所述另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
[0009]连通管,连接于两个所述排水箱,所述连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上方;
[0010]排水管,两个所述排水箱的排水口分别连接有一所述排水管,所述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有回收箱,所述另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于污水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8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另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5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为树脂集水槽。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为多个,多个所述连通管沿竖直方向设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集水槽的第一端,所述集水槽的第二端的底部开设有接料口,所述集水槽的相对两侧的槽壁形成有沿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集水槽中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抵靠
于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所述刮板的相对两端安装有电动滚轮,所述电动滚轮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电动滚轮驱动所述刮板沿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方向将所述集水槽的槽底上积聚的杂物刮除并推送至所述接料口中。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刮板中,所述第一过滤件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于所述电动滚轮和所述压力传感器。
[0017]进一步的,所述接料口连接有兜料箱,所述兜料箱中可拆卸地安装有容置网箱,所述容置网箱的箱口对准于所述接料口。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集水槽的排水口中的第一过滤件初滤排水中的大尺寸杂物,再通过两个排水箱中分别设置孔径大小不一样的第二过滤件以过滤获得不同洁净度的排水,最后分别通过排水管外排或收入回收箱中以再生利用(如工地降尘等)。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能够将建筑施工现场雨水中的杂质、污物与金属颗粒进行过滤,以防止其排入地下水或者河流水中造成污染,在保证雨水排水的有效排放的基础上,进行分解过滤获取再生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箱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6]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两个排水箱2、连通管3、排水管4。
[0027]其中,集水槽呈长方体形。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槽1为树脂集水槽。
[0028]集水槽1的底部(即集水槽的槽底)开设有多个排水口。排水口内安装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用于过滤集水槽中汇集的雨水或排水中的树叶、碎石等大尺寸的杂物。
[0029]两个排水箱2用于承接接水槽中经过第一过滤件的初滤水。
[0030]每一个排水箱2的顶部形成有上端口。排水箱2的上端口连接于集水槽1的底部。一排水箱2的上端口连通于部分的排水口。另一排水箱2的上端口连通于其余的排水口。排水箱2的箱底开设有泄水口。
[0031]排水箱2内安装有第二过滤件。第二过滤件沿水平方向设置,并将排水箱的内腔划
分为上空仓和下空仓。初滤水进入上空仓,再经由第二过滤件过滤后渗入下空仓中。
[0032]一排水箱2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大于另一排水箱2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一排水箱2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小于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
[0033]一排水箱2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8mm。
[0034]另一排水箱2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5mm。
[0035]第二过滤件为过滤网。过滤网可拆卸地安装于排水箱中。第一过滤件为格栅。格栅可拆卸地安装于集水槽的槽底的排水口中以方便安拆过滤网进行后期维护。
[0036]连通管3连接于两个排水箱2。连通管用于防溢流,使得两排水箱的上空仓相通。连通管3设置于第二过滤件的上方。
[0037]两个排水箱2的排水口分别连接有一排水管4。
[0038]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有回收箱。回收箱内的收集的相对干净的水用于施工现场喷淋等用途。
[0039]另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于污水管或污水渠以外排。
[0040]在本实施例中,连通管3为多个。多个连通管3沿竖直方向设置。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内安装有第一过滤件;两个排水箱,所述排水箱的顶部形成有上端口,所述上端口连接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一排水箱的上端口连通于部分的所述排水口,另一排水箱的上端口连通于其余的所述排水口,所述排水箱的箱底开设有泄水口,所述排水箱内安装有第二过滤件,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大于所述另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连通管,连接于两个所述排水箱,所述连通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上方;排水管,两个所述排水箱的排水口分别连接有一所述排水管,所述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有回收箱,所述另一排水箱的排水管连接于污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8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排水箱内的第二过滤件的过滤孔孔径为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降雨排水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逸帆李慧亭陈羽崔泽海付展展马振和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