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66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不仅能够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满足生态取水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可开、整体稳定性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兼顾发电、供水及灌溉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取水工程是引水发电系统的重要建筑物,关系到引水发电系统以及生态取水的运行和实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3]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其水库库容大、库水深,库内水温在空间分布上呈垂直分布,表面温度高,底部温度底,因而一般情况下水库表面以下几米范围内水质最好、水温适宜,对于传统取水口,为考虑电站的发电效益,一般仅考虑在水库死水位下设置,而忽略了生态取水的要求,由此导致供水及灌溉用水水温较低,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0004]现有技术采用塔式结构进水塔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然而塔式结构进水塔受风、浪、冰和地震的影响大,稳定性较差,现有的分层取水结构还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中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进水塔,所述进水塔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所述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所述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所述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br/>[0007]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交通桥,所述交通桥设置于所述塔式结构右侧,连接所述塔式结构与库岸道路。
[0008]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以下,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
[0009]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取水隧道包括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相连通且高度低于水库死水位的1号取水隧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相连通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2号取水隧道,所述取水口包括设置于塔式结构内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3号取水口与4号取水口。
[0010]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和2号取水隧道均为平硐式取水隧道,且布置于山体内,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由圆弧进口、渐变段及隧洞平段组成,且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接进水塔。
[0011]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3号取水口及4号取水口均布置于塔式结构的迎水面井壁上。
[0012]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取水口和取水隧道在进口侧均设置有固定式拦污栅。
[0013]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2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3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4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0014]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3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2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4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0015]本申请中的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的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本专利技术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不仅能够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满足生态取水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可开、整体稳定性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纵剖面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横剖面图;
[0020]附图标记:1、分层取水式进水塔;2、进水塔;201、竖井式结构;202、塔式结构;3、取水口;3A、取水隧道;301、1号取水隧道;302、1号取水隧道;303、3号取水口;304、4号取水口;4、交通桥;5、工作闸门;6、平硐式取水隧道;601、圆弧进口;602、渐变段;603、隧洞平段;7、山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3]参照图1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1,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其包括进水塔2,进水塔2包括竖井式结构201和塔式结构202,竖井式结构201设置于山体7内,塔式结构202设置于山体7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塔
式结构202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3,在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3A,取水隧道3A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山体7与竖井式结构201的管壁连通。
[0024]在塔式结构202的右侧设置有交通桥4,以连接塔式结构202与库岸道路。
[0025]竖井式结构201上依次设置的取水隧道3A至少有一个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以下,至少有一个取水隧道3A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
[0026]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取水隧道3A包括与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低于水库死水位的1号取水隧道301、与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2号取水隧道302,取水口3包括设置于塔式结构202内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3号取水口303与4号取水口304,以满足发电、供水及灌溉等不同工程任务情况下,对水质水温的要求。
[0027]其中,1号取水隧道301和2号取水隧道302均为平硐式取水隧道6,且布置于山体7内,平硐式取水隧道6由圆弧进口601、渐变段602及隧洞平段603组成,且平硐式取水隧道6接进水塔2;3号取水口303及4号取水口304均布置于塔式结构202的迎水面井壁上,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1),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塔(2),所述进水塔(2)包括竖井式结构(201)和塔式结构(202),所述竖井式结构(201)设置于山体(7)内,所述塔式结构(202)设置于山体(7)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所述塔式结构(202)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3),在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3A),所述取水隧道(3A)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7)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管壁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通桥(4),所述交通桥(4)设置于所述塔式结构(202)右侧,连接所述塔式结构(202)与库岸道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3A)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以下,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3A)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隧道(3A)包括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低于水库死水位的1号取水隧道(301)、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2号取水隧道(302),所述取水口(3)包括设置于塔式结构(202)内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3号取水口(303)与4号取水口(3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锐万思豪张义乐马宁王志华赵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