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散热板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552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缓冲散热板和电池模组。该缓冲散热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缓冲组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设置,并首尾相连形成散热腔;缓冲组件设置在散热腔内,包括第一限位段、第二限位段和缓冲段,第一限位段一端与第一侧板相连,第二限位段一端与第二侧板相连,缓冲段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段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段相连;当第一限位段和第二限位段分别受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挤压后,缓冲段受第一限位段和第二限位段的挤压而产生变形,且第一限位段能够与第二限位段抵接。上述散热缓冲板能够通过自身形变吸收电芯的膨胀力,且形变量可控,能够避免长期使用后电芯之间的间隙过大。之间的间隙过大。之间的间隙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散热板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缓冲散热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方形电池模组大多数采用电芯涂胶堆叠,模组两侧安装端板,最后通过塑料绑带或钢带捆扎方式完成电芯成组,这种结构虽然简单,但是,一方面,电芯涂胶堆叠后,电芯的散热面积减小,不利于电芯自身的散热;另一方面,电芯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力过大会使得电池受压过大而发生析锂现象,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容量损失,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3]基于上述问题,目前,一般在相邻电芯之间设置缓冲泡棉或缓冲夹板,通过缓冲泡棉或缓冲夹板自身的伸缩特性来吸收膨胀力,从而降低成组后的膨胀力,缓冲泡棉和缓冲夹板虽能起到缓冲效果,但长期使用后无法反弹恢复原状,导致电池模组内部电芯之间间隙较大,降低了电芯的循环使用寿命。且电芯大面积紧贴缓冲泡棉或缓冲夹板,只能采用电芯侧面和底面散热,散热效率较低。
[000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缓冲散热板及电池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缓冲散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10)和所述第二侧板(120)首尾相连形成散热腔(130);缓冲组件(140),设置在所述散热腔(130)内,所述缓冲组件(140)包括第一限位段(141)、第二限位段(142)和缓冲段(143),所述第一限位段(141)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10)相连,所述第二限位段(142)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120)相连;所述缓冲段(1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段(14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段(142)相连;当所述第一限位段(141)和所述第二限位段(142)分别受到所述第一侧板(110)和所述第二侧板(120)的挤压后,所述缓冲段(143)受所述第一限位段(141)和所述第二限位段(142)的挤压而产生变形,且所述第一限位段(141)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段(142)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143)为U形、口字形和H形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143)包括第一连接段(1431)和第二连接段(1432),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与所述第一限位段(14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段(1432)与所述第二限位段(142)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接段(1431)与所述第一限位段(141)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段(1432)与所述第二限位段(142)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