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66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滤芯,包括具有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滤膜,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滤膜围绕中心杆外周折叠形成褶,褶包括靠近中心杆端的褶谷,靠近外壳的褶峰以及连接褶峰与褶谷的腿,相邻的褶的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进液流道,同一褶的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出液流道,褶包括沿中心杆的轴向延伸的直立部和位于滤膜的至少一侧端部的弯曲部,进液流道包括轴向延伸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相对轴向弯曲延伸的第二流体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滤芯,弯曲部对应的滤膜在轴向上形成余量,不再较为紧绷地固定在外壳的端盖上,稳定性更低,使得进入进液流道的流体更容易冲开相邻褶,使得弯曲部的滤膜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分的利用。分的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滤芯


[0001]本技术涉及过滤
,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滤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滤芯,包括上端盖、下端盖、中心杆和外壳,以及被限定在四者之间的滤膜,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峰和褶谷在中心杆的轴线方向上延伸。
[0003]为了保证外壳、中心杆与上下端盖之间的焊接强度,外壳在轴向两端部未设置过孔或者仅设置很小的过孔,即流体难以从外壳端部区域进入流体通道。同时,滤膜的两端被较为绷紧地焊接在上下端盖之间,褶与端盖固定连接,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受液体冲击时褶难以受力摆动,故第一流体通道较小,液体难以流入第二流体通道,这就导致滤膜端部的利用率低于滤膜的中间区域的利用率,即褶端部对应的滤膜未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滤芯,在滤膜的至少一侧端部设置相对中心杆轴向倾斜的弯曲部及相对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流体通道,解决了流体不易进入滤膜端部,褶端部对应的滤膜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折叠滤芯,包括具有中心杆、外壳和位于所述中心杆和所述外壳之间的滤膜,所述中心杆和所述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所述滤膜围绕所述中心杆外周折叠形成褶,所述褶包括靠近中心杆端的褶谷,靠近外壳的褶峰以及连接褶峰与褶谷的腿,相邻的所述褶的所述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进液流道,同一所述褶的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出液流道,
>[0007]所述褶包括沿所述中心杆的轴向延伸的直立部和位于所述滤膜的至少一侧端部的弯曲部,所述进液流道包括轴向延伸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相对轴向弯曲延伸的第二流体通道。
[0008]本技术的折叠滤芯,滤膜的至少一侧端部设有相对中心杆的轴向倾斜的弯曲部,弯曲部可为预先制成,也可以是在组装过程中,由外壳向滤膜抵压形成,同时,所述进液流道包括轴向延伸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相对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位于弯曲部中。弯曲部对应的滤膜在轴向上形成余量,不再较为紧绷地固定在外壳的端盖上,相较于现有技术转给你的滤芯端部的滤膜,稳定性更低,使得进入进液流道的流体更容易冲开相邻褶,使得弯曲部的滤膜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进入第一流体通道的流体流动方向包括径向流动和轴向流动,其中轴向流动的流体会在第二流体通道中冲击弯曲部的褶,故进一步增加了弯曲部的滤膜的利用率。
[0009]优选地,所述弯曲部为朝向一侧弯曲的单圆弧结构,或者为波浪形结构,或者为朝向一侧倾斜的线段式结构。
[0010]弯曲部的具体结构有多种,比如弯曲部为单圆弧结构,且朝向一侧弯曲,则弯曲部
的圆弧半径较大,弯曲部的褶较容易被冲开;比如弯曲部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的中轴线可与中心杆的轴线平行,也可相对中心杆的轴线倾斜,则波浪形结构整体朝向一侧倾斜,该种结构可适用于自身长度较长的弯曲部;比如,弯曲部为朝向一侧倾斜的线段式结构,该种结构适用于自身长度较短的弯曲部,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内的轴向流动的流体在第二流体通道可以更有力地冲击褶,从而冲开相邻褶。
[0011]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多孔区和位于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部的第一加强区,所述第一加强区上设有若干均匀周向分布的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的位置与所述弯曲部对应。
[0012]设置第一加强区的目的在于增强外壳端部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设置第一进液孔后的外壳的端部与上下端盖之间的焊接强度,且由于第一进液孔的位置与弯曲部对应,从第一进液孔流入的流体可以直接流入第二流体通道。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孔的内孔面包括至少部分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侧向入口倾斜,且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加强区的表面的夹角为105
°
至165
°

[0014]所述第一进液孔的内孔面包括至少部分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侧向入口倾斜,部分流体在倾斜面的导向下,呈一定角度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可增强在弯曲部区域流体的对流,使弯曲部的褶不稳定摆动,另外,在倾斜面的引导作用下,即使部分流体不会直接进入第二流体通道,也可沿倾斜面的方向进入未被第一进液孔正对的褶之间,有效避免了第一进液孔正对的褶已经被杂质堵住,流体无法进入,也避免了未被第一进液孔正对的褶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加强区的表面的夹角为105
°
至165
°
,使得倾斜面与第二流体通道的侧向入口相对。
[0015]优选地,所述中心杆与所述第一加强区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加强区,所述第二加强区上设有若干均匀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一出液孔与所述第一进液孔错位分布。
[0016]端盖焊接在中心杆和外壳上,即中心杆和外壳一同分担了端盖的压力;而第二加强区的目的在于增强中心杆端部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将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错位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一加强区和第二加强区的强度,保持滤芯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使液体在滤芯内的流动方向倾斜,进而接触更多的滤膜材料,增加弯曲部滤膜的利用率。
[0017]优选地,所述多孔区具有若干第二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进液孔的宽度;
[0018]所述第二进液孔包括位于所述多孔区端部边缘的端孔,所述端孔的轴向孔面与所述第一加强区的轴向端面共面。
[0019]第二进液孔为流体的主要进液孔,因此宽度大于第一进液孔的宽度,而且端孔尽可能靠近弯曲部对应的区域,从端孔进入的流体可更多地向弯曲部对应的滤膜流动,进而增加了滤膜的端部的利用率。
[0020]优选地,所述弯曲部的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加强区的轴向高度,从而使部分多孔区与弯曲部对应,部分流体能够直接从多孔区上孔径更大的第二进液孔冲击弯曲部并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冲击力更大,更容易冲开相邻褶。
[0021]优选地,所述弯曲部在所述中心杆的轴向上的长度为H1,所述弯曲部的实际长度
为H2,则1.04≤H2/H1≤1.2。
[0022]适当的增加H2/H1的比值可降低弯曲部的褶的结构稳定性,即弯曲部的褶在受到流体冲击时在周向上的摆动幅度增加,利于提高滤膜的端部利用率;此外,适当的增加H2/H1的比值还可使弯曲部有更大的过滤面积,进而提高对杂质的纳污量;但若H2/H1的比值过大,弯曲部中的褶将会由于相互阻挡,反而会影响第二流体通道被流体冲开,因此,需要将H2/H1的比值控制在1.04≤H2/H1≤1.2。
[0023]优选地,所述褶的褶谷与褶峰之间的距离为褶高,所述褶高为d1,所述中心杆与所述外壳的间隙为d2,则d1/d2≤1.07,避免褶高过高,导致褶峰与外壳内壁的摩擦力过大,流体难以冲开相邻褶,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导致弯曲部的利用率过低。
[0024]优选地,相邻的所述褶之间设置有支撑层,所述支撑层沿轴向延伸,位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中,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滤芯,包括具有中心杆、外壳和位于所述中心杆和所述外壳之间的滤膜,所述中心杆和所述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所述滤膜围绕所述中心杆外周折叠形成褶,所述褶包括靠近中心杆端的褶谷,靠近外壳的褶峰以及连接褶峰与褶谷的腿,相邻的所述褶的所述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进液流道,同一所述褶的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出液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褶包括沿所述中心杆的轴向延伸的直立部和位于所述滤膜的至少一侧端部的弯曲部,所述进液流道包括轴向延伸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相对轴向弯曲延伸的第二流体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为朝向一侧弯曲的单圆弧结构,或者为波浪形结构,或者为朝向一侧倾斜的线段式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多孔区和位于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部的第一加强区,所述第一加强区上设有若干均匀周向分布的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一进液孔的位置与所述弯曲部对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进液孔的内孔面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侧向入口倾斜,且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加强区的表面的夹角为10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东谢晓峰张艳蕾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