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608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滞留池,包括滞留池池体和滞水井,滞水井的中部设有隔墙,隔墙将滞水井分隔为第一滞水腔和第二滞水腔,第一滞水腔与滞留池池体的出水口连通,第二滞水腔的底部与市政管网连通;隔墙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滞水腔和第二滞水腔的第一泄流孔,隔墙的中部设有连通第一滞水腔和第二滞水腔的第二泄流孔,隔墙朝向第二滞水腔的一侧上下滑动导向连接有闸体;闸体上浮,使得闸体封堵第一泄流孔且闸体释放第二泄流孔,从而降低了泄流流量,提高了滞水效果;雨水径流量降低后,闸体封堵第二泄流孔且闸体释放第一泄流孔,从而使得第一滞留腔内的积水通过第一泄流孔流入第二滞留腔,避免了第一滞留腔内积存雨水。腔内积存雨水。腔内积存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滞留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建设
,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不透水地面比重逐年增加,雨水径流量增大,使汇流时间大幅度缩短,洪峰提前,从城市水文角度来说,给城市排水管网造成极大压力,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另一方面雨水径流冲刷地表积累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中,对我国水生态与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0003]我国水体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则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初期雨水是城市面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通常认为整个雨水径流中前20%的径流为初期雨水,该部分初期雨水的总污染量占50-70%,具有负荷高、水量大、流速快等特点。初期雨水主要通过淋洗大气、冲刷城市道路及建筑物屋顶等下垫面积累污染物,以径流形式携带着各种污染物,污染程度远高于中后期雨水。
[0004]雨水径流量增大,还会导致合流制溢流发生频率更高。目前我国老城区多数采用雨污合流制,雨水径流流量过高则会导致排水管网的过量雨水与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混合排放,对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滞留池池体(1)和滞水井(2),所述滞水井(2)的中部设有隔墙(23),所述隔墙(23)将所述滞水井(2)分隔为左右间隔布置的第一滞水腔(21)和第二滞水腔(22),所述第一滞水腔(21)与所述滞留池池体(1)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滞水腔(22)的底部与市政管网连通;所述隔墙(23)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滞水腔(21)和所述第二滞水腔(22)的第一泄流孔(231),所述隔墙(23)的中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滞水腔(21)和所述第二滞水腔(22)的第二泄流孔(232),所述隔墙(23)朝向所述第二滞水腔(232)的一侧上下滑动导向连接有闸体(3);所述第二滞水腔(22)内的水面上升至高于设定高度,所述闸体(3)上浮,使得所述闸体(3)封堵所述第一泄流孔(231)且所述闸体(3)释放所述第二泄流孔(232);所述第二滞水腔(22)内的水面下降至低于所述设定高度,所述闸体(3)下沉,使得所述闸体(3)封堵所述第二泄流孔(232)且所述闸体(3)释放所述第一泄流孔(2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闸体(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一封堵部、第一泄流部、第二泄流部和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二滞水腔(22)内的水面上升至高于所述设定高度,所述第一泄流部与所述第二泄流孔(232)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一泄流孔(231)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滞水腔(22)内的水面下降至低于所述设定高度,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二泄流孔(232)相对布置且所述第二泄流部与所述第一泄流孔(231)相对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闸体(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闸板(31)、连接结构(32)和下闸板(33),所述上闸板(31)和所述下闸板(33)均与所述隔墙(23)朝向所述第二滞水腔(22)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文慧魏玮蔡馨蕊林凯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