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71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脑机壳,包含主壳体、卡榫件与侧板。主壳体的背板边缘具有至少一第一卡钩开口与一移动开口。卡榫件可移动地配设于主壳体的背板上。卡榫件包含一底板、一握持部与一推移部,而握持部经由此移动开口而连接于位于主壳体内的底板,且此底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卡钩开口,而推移部乃是位于底板的第二卡钩开口旁。侧板包含一主板与至少一卡钩,其中卡钩乃是连接于主板的后缘。当侧板固定于主壳体的侧面之后,可通过移动握持部而让推移部与卡钩接触,进而将此卡钩推出主壳体外,使得侧板自主壳体上移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脑机壳技朮领域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机壳,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脑机壳。背景技朮近十几年来,信息产业因半导体的专利技术与制程的进步而持续不断的蓬勃发 展,使得电脑对现代人而言几乎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的一,无论是桌上型电脑(desktop computer), 笔记型电脑(notebook computer)或可携带式电脑 (portable computer)在一般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地变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桌上型电脑大致上可分为主机部分、显示器及接口设备,其中主机部分包 括有主机板、中央处理单元、内存等等电子元件以及硬盘机、软盘机及光驱等 等电子装置,而这些电子元件与电子装置乃配置于一电脑机壳内。由于这些电子元件与电子装置的速度或记忆容量亦不断的更新,所以为了 增进桌上型电脑的储存效能,则必须经常组装与拆换这些电子元件与装置。换 言之,亦必须时常组装或拆卸用来保护、固定这些电子元件与装置的电脑机壳。图1绘示为现有的电脑机壳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请参照图1,现有的电脑机 壳20主要由一主壳体22及一外盖体24所构成。外盖体24呈n字型,用于盖 合主壳体22的顶面及两侧面。此外壳体24通过多个螺丝30而锁固于主壳体22 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脑机壳20中,必须通过螺丝起子才能将这些螺丝30 锁固于主壳体22上,以将外盖体24锁固于主壳体22上。相反地,若是欲将外 盖体24拆卸自主壳体22,则必须先将锁固于主壳体22上的螺丝30自主壳体 22上旋开并卸下,之后,才能将外盖体24自主壳体22上移开。如此,将使得 电脑机壳20的拆装工作既耗时又费力。此外,由于螺丝的样式众多,可分为例如「一字型」、「十字型」及「星 型」等,所以在维修电脑主机的电子装置的过程中,电脑的维修、组装人员必 须准备多种类型的螺丝起子来进行拆卸与组装螺丝,这将严重地耗费时间与造 成维修、组装人员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电脑机壳,毋须螺丝即可将侧盖锁固于主壳 体上。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脑机壳,包含主壳体、卡榫件与侧板。主壳体的背板边 缘具有至少一第一卡钩开口与一移动开口。卡榫件乃是可移动地配设于主壳体的背板上,其中卡榫件包含一底板、 一握持部与一推移部,而握持部经由此移 动开口而连接于位于主壳体内的底板,且此底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卡钩开口。推 移部乃是位于底板的第二卡钩开口旁。当卡榫件位于一第一位置时,则第一卡钩开口与第二卡钩开口为部分重迭。侧板包含一主板与至少一卡钩,其中卡钩 乃是连接于主板的后缘。当侧板装配至主壳体的侧面时,此卡榫件被移动以使 第二卡钩开口完全暴露第一卡钩开口 ,而让卡钩通过第一卡钩开口与第二卡钩 开口。之后,卡榫件便回复至第一位置,使得底板覆盖部分的第一卡钩开口并 与此卡钩干涉,以将侧板固定于主壳体的侧面。当卡榫件移向一第二位置时, 则第二卡钩开口完全暴露第一卡钩开口 ,且此推移部会与卡钩接触而将此卡钩 推出主壳体外,进而让侧板自主壳体上移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第一卡钩开口恰好可让卡 钩通过。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侧板更可包含多个嵌置片, 分别位于主板的内表面的上缘部分与下缘部分,且主壳体的侧面的边缘向内凸 伸有一边框,而此边框的上缘部分与下缘部分分别具有多个嵌合孔,其中这些 嵌置片可以通过这些嵌合口而在这些嵌合口内前后滑动。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侧板更可包含至少一嵌置 片,位于主板的内表面的前缘部分,且主壳体的侧面的边缘向内凸伸有一边框, 而此边框的前缘部分可嵌置在主板与嵌置片之间。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这些嵌置片乃是与主板一 体成型。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更包含一弹簧,连接于卡榫件 与主壳体之间,当无任何外力作用于此卡榫件时,则此弹簧将卡榫件保持于第一位置。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此卡钩的前端上缘为斜面, 而当侧板装配至主壳体的侧面时,则卡钩的前端上缘接触第二卡钩开口的边缘, 并推移此卡榫件。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卡钩的前端下缘为斜面, 而当卡榫件移向第二位置时,则推移部接触卡钩的前端下缘而将卡钩推移出主 壳体外。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机壳,其中此侧板更包括一折边片, 垂直连接于主板的后缘,而此卡钩垂直连接于此折边片。相较于现有技朮,本专利技术仅通过侧板的卡钩与背板的卡钩开口以及底板的 卡钩开口之间的配合设计,即可让底板与卡钩之间产生干涉,以将侧板固定于 主壳体上。相反地,本专利技术可通过移动握持部而让推移部与卡钩接触,进而将 此卡钩推出主壳体外,使得侧板自主壳体上卸下。因此,本专利技术毋须螺丝即可 将侧板固定于主壳体上或自主壳体上卸下,故可有效地节省组装者组装电脑机壳的时间,进而有效地减少电脑的组装成本。附图说明图1绘示为现有电脑机壳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A与图2B绘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脑机壳的两种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B的电脑机壳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4绘示为图2A中的卡榫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绘示为图2A中侧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A 5D绘示为将侧板安装至主壳体的侧面上时,于图3中沿n-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E绘示为将侧板从主壳体上移走时,于图3中沿n-n,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A绘示为图3中沿in-m'线的剖面示意图。图6B绘示为图3中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A与图2B绘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脑机壳的两种视角的立体分解示 意图,而图3为图2B的电脑机壳组装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本实施例的电 脑机壳100包含主壳体110、卡榫件120与侧板130,其中卡榫件120乃是可移 动地配设于主壳体110的背板112上,且侧板130适于安装至主壳体110的侧 面110a上。主壳体110的背板112边缘具有至少一卡钩开口 114 (图中乃是以 多个为例)与一移动开口 116。图4绘示为图2A中的卡榫件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4,卡榫件120包含 --底板122、 一握持部124与至少一推移部126 (图中乃是以多个为例)。此底 板122具有至少一卡钩开口 122a (图中乃是以多个为例),而推移部126乃是 配置于底板122的一面上,并位于底板122的卡钩开口 122a旁。请参照图2A,当卡榫件120欲配设于主壳体110的背板112上时,可将底 板122与位于底板122上的推移部126配置于主壳体110内,并且将握持部124 的底部经由移动开口 116连接于位于主壳体110内的底板122。其中,握持部 124的底部可沿着移动开口 116移动,进而带动底板122与推移部126的移动, 其中握持部124与底板122之间例如为可拆卸式地连接在一起。请参照图2A,侧板130包含一主板132、 一卡钩134与一折边片136,其中 折边片136乃是垂直连接于主板132的后缘,而卡钩134乃是垂直连接于折边 片136。当然,侧板130也可不包含折边片136,而卡钩134则直接连接于主板 132的后缘。图5A 5D绘示为将侧板安装至主壳体的侧面上时,于图3中沿n-ir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A 5B,当侧板130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则侧板13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壳体,其背板边缘具有至少一第一卡钩开口与一移动开口;一卡榫件,可移动地配设于该主壳体的背板,该卡榫件包括一底板、一握持部与一推移部,其中该底板通过该移动开口与位于该主壳体外的该握持部连接,且 该底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卡钩开口,而该推移部位于该底板的该第二卡钩开口旁,且当该卡榫件位于一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卡钩开口与该第二卡钩开口为部分重迭;以及一侧板,包括一主板与至少一卡钩,其中该卡钩连接于该主板的后缘,而当该侧板装配至该主壳体 的侧面时,该卡榫件被移动以使该第二卡钩开口完全暴露该第一卡钩开口,而让该卡钩通过该第一卡钩开口与该第二卡钩开口,之后该卡榫件回复至该第一位置,使得该底板覆盖部分的该第一卡钩开口并与该卡钩干涉,以将该侧板固定于该主壳体的侧面,而当该卡榫件移向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卡钩开口完全暴露该第一卡钩开口,且该推移部接触该卡钩而将该卡钩推出该主壳体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枝煌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