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及节能防冻液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4460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节能领域,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及节能防冻液,该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系统、油箱和尾气排气管,油箱与燃烧室之间设有抽油泵、输油管和喷油泵,燃烧室产生的废气从排气管排出,其中,尾气排气管上开设有连通余热回收装置的旁路气道,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水箱外侧的余热夹套,水箱上开设有两个进、回液口,分别连通至螺旋式缠绕在油箱外壁的导热管以及热交换器,构成两条独立的循环回路,在输油管的外侧还套有形成间隙空间的间隙管套,间隙管套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连通余热夹套上方,从出气口排出气体。本申请对车辆排放的尾气热量进行充分利用,同时提高了燃油的燃烧品质,进而降低油耗,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及节能防冻液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节能降耗
,涉及高寒地区行驶或作业的柴油、汽油机动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内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随着汽车的普及使用,燃油需求量越来越大,内燃机在工作中气缸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大部分都通过发动机的散热系统和高温尾气排放到空气中,事实上,发动机尾气的热量温度在排气管前段最高可达600~800℃,即使经过三元催化器的净化处理,温度也高达400~600℃,如此高热量的气流排出机体外,无疑是对发动机热能的一种严重浪费,若能将这些能量加以利用,则能减少车辆燃油的能量损耗。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北方地区,一般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到四十多度范围时,机动车在怠速状态下、临时熄火停车或者长时间在室外熄火停放时,油箱及输油管道内的柴油或汽油可能会存在凝固挂蜡的现象,汽车冷启动会有一定的困难,严重的话会导致熄火或无法启动,而在温度较低时,进入到发动起燃烧腔内的燃油也存在一些凝结现象,进而不能得到充分的燃烧,尤其是对于重质燃油(如0号柴油)在低温下雾化非常差,如何在寒冷的冬季改善进入到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油品质,使得燃烧更充分,也是降低油耗、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以对车辆排放的尾气热量进行充分利用,并提高燃油的燃烧品质,进而降低油耗,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系统、油箱和尾气排气管,油箱与燃烧室之间依次设置有抽油泵和喷油泵,抽油泵与喷油泵之间通过输油管连通,燃烧室内燃烧产生的废气从所述尾气排气管中排出,其中,所述尾气排气管上开设有旁路气道,所述旁路气道连通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水箱外侧的余热夹套,旁路气道连通余热夹套的气体入口,所述水箱的其中一面开设有两个出液口和两个回液口,并分别通过第一出液管和第一回液管连通至螺旋式缠绕在油箱外壁的导热管,以及,分别通过第二出液管和第二回液管连通至热交换器,形成与水箱之间的两条独立的循环回路,在所述输油管的外侧还套有与输油管形成间隙空间的间隙管套,所述间隙管套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连通余热夹套上方开设的排气口,所述间隙管套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的出气管排出气体。
[0005]进一步地,所述间隙管套的内壁固定有间隔布置的多组第一导向片,所述输油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第二导向片,其中,所述第一导向片与第二导向片间隔交错设置,且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片和第二导向片斜向设置使得气流弯曲状流动。
[0006]进一步地,在所述输油管的外壁涂覆有由远红外磁石、电气石、稀土组成的磁性
层。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均设置有程序泵,所述程序泵连接车辆ECU,通过所述车辆ECU控制两个程序泵的工作时间和频率。
[0008]进一步地,旁路气道开设于所述尾气排气管中的三元催化器位置之后,所述旁路气道上设置有微型高温引风机,所述余热夹套的进气口处设置有温度检测计和电磁阀,所述温度检测计连接所述车辆ECU,所述车辆ECU根据温度大小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水箱为金属铝制的圆柱体,具有左右两个底面和一个圆周面,保温夹套沿水箱的圆周面和其中一个底面布设,余热夹套沿保温夹套的圆周面和其中一个底面布设,水箱的另一个底面为设置的进液、出液开口,还设置有可向内注水的密封塞。
[0010]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节能防冻液,该节能防冻液位于冷却系统的散热水箱中,所述节能防冻液在发动机缸体外部的水套中循环流动,其中,所述节能防冻液由乙二醇、聚苯胺、苯甲酸钠、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尿酸、麦饭石微粒、去离子水混合而成。
[0011]进一步地,所述节能防冻液中,质量百分数分别为:乙二醇52~55%、水溶性聚苯胺1~2%、苯甲酸钠1~3%、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0.01~0.03%、尿酸水1~2%、麦饭石微粒0.05~0.1%,其余为去离子水。
[0012]进一步地,节能防冻液的制备过程如下:
[0013]将乙二醇、聚苯胺、苯甲酸钠加入搅拌釜,开始搅拌2~5分钟;
[0014]以每分钟4~6℃的速率升温至50~60℃,加入麦饭石微粒,继续搅拌10~20分钟;
[0015]将尿素水、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加入到搅拌釜,继续搅拌10~20分钟;
[0016]加入去离子水稀释溶解后,搅拌20~30分钟,冷却至常温。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1、本申请充分利用了汽车净化后尾气的高温效应,通过旁通管道引入到余热夹套,由余热夹套对内部的水箱进行加热,而加热后的水箱则引出两路,一路作为给油箱加热的导热管用,提高寒冷天气下的油温,一路作为给热交换器,供车内暖风系统用,而余热夹套中的热空气还通过另一管道进入到抽油泵与喷油泵之间的输油管,给输油管加热,防止在寒冷的天气下,因驻车或临时停车造成的输油管中的燃油凝结,对尾气中的高温热量进行多次、不同梯度的利用;且两路热量可交替进行。
[0019]2、本申请在输油管中设置了磁性层,在热气的促进下,磁性层被激活发挥远红外热效应,对输油管中的燃油进行裂化裂变,使得后续燃烧更充分。
[0020]3、本申请的节能防冻液增添了少量的麦饭石微粒和尿酸水,使得防冻液活性变高,尿酸水的使用也减少了尾气排放的危害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其中一个示意图。
[0024]图3(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间隙管套与输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抽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8]参照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燃烧室1、油箱2、尾气排气管3和冷却系统4,发动机是汽车的主要动力元件,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燃油燃烧推动活塞做功,会产生大量余热,发动机缸体与活塞之间摩擦也会产生热量,这些多余的热量会传递给缸体外部的水套,防冻液在水套中循环流动,吸收水套中的热量,在发动机升温后,为防止发动机温度过高,防冻液还进入到外部冷却系统4的散热水箱41进行散热,这样可使得发动机的温度保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油箱2是存储燃油的部件,油箱2与燃烧室1之间依次设置有抽油泵8和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系统、油箱和尾气排气管,油箱与燃烧室之间依次设置有抽油泵和喷油泵,抽油泵与喷油泵之间通过输油管连通,燃烧室内燃烧产生的废气从所述尾气排气管中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排气管上开设有旁路气道,所述旁路气道连通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水箱及水箱外侧的余热夹套,所述水箱的其中一面开设有两个出液口和两个回液口,分别通过第一出液管和第一回液管连通至螺旋式缠绕在油箱外壁的导热管,以及,分别通过第二出液管和第二回液管连通至热交换器,在所述输油管的外侧还套有与输油管形成间隙空间的间隙管套,所述间隙管套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连通余热夹套上开设的排气口,所述间隙管套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的出气管排出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保温夹套,所述保温夹套设置在水箱的外侧,保温夹套内容置有密封的导热油,所述余热夹套设置在保温夹套的外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管套的内壁固定有间隔布置的多组第一导向片,所述输油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第二导向片,其中,所述第一导向片与第二导向片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片和第二导向片使得气流弯曲状流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油管的外壁涂覆有由远红外磁石、电气石、稀土组成的磁性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盛锋黄文源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国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