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属于道路材料技术领域。所提供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材料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是主要使用的结构形式。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沥青路面容易出现反射裂缝。当裂缝已经出现在面层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和人力进行处理。因此,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通常在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铺设应力吸收层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数量。目前,常用的应力吸收层主要由沥青、粗细集料组成。普通的应力吸收层虽然具有一定的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但其自身不具有裂缝修复的能力。应力吸收层的整体抗裂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0003]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必要提供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20份、钢纤维1
‑
5份、粗集料80
‑
90份和沥青1
‑
10份。
[000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按比例将粗集料、再生沥青砂、钢纤维和沥青拌和均匀,将拌和好的混合料倒入试模中击实后,冷却脱模。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以上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的路面结构,其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半刚性基层、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和上面层。
[0009]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20份、钢纤维1
‑
5份、粗集料80
‑
90份和沥青1
‑
10份。其中,再生沥青砂起到降低新沥青用量的作用,钢纤维的加入后期通过加热的方法能够修复应力吸收层自身产生的裂缝,进一步减少裂缝的产生数量,从而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编号:1
‑
半刚性基层,2
‑
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3
‑
沥青面层,4
‑
表面磨耗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再生沥青砂,同时通过掺加钢纤维,提高后期应力吸收层的自修复能力,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0016]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路面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001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20份、钢纤维1
‑
5份、粗集料80
‑
90份和沥青1
‑
10份。
[0018]目前应力吸收层制备通常采用玄武岩纤维或者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或者玻璃纤维的使用可使应力吸收层具有良好的抗裂及抗变形能力、减少反射裂缝的发生、防止路面开裂,但是玄武岩纤维或者玻璃纤维通常在混合料中的用量较小,并没有在整个应力吸收层中大量分布,当裂缝绕过纤维时,则无法起到抗裂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力吸收层整体抗裂能力,专利技术人提出一种绿色耐久的应力吸收层,其原料主要包括:粗集料、再生沥青砂、沥青和钢纤维,由于沥青材料本身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材料,在高温下会表现出较好的流动性,这就为沥青混合料出现的裂缝主动修复提供了基础。沥青混合料在荷载间歇期间受到更高的温度时,其裂缝修复率会大幅增加。应力吸收层中掺加的钢纤维因通电而生热,钢纤维直接对沥青传热,提高路面裂缝的自我修复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加热效率很高且环保节能;利用感应加热能有效地对路面裂缝、松散等病害进行修复,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这种非破坏性的修复还能简化养护过程,降低养护成本。可见钢纤维的使用可以在后期通过加热的方法能够修复应力吸收层自身产生的裂缝,进一步减少裂缝的产生数量,使裂缝有效愈合。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应力吸收层还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再生沥青砂作为原料,降低新沥青的用量。
[00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其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20份、钢纤维1
‑
5份、粗集料80
‑
90份和沥青1
‑
10份。
[00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粗集料包括玄武岩、辉绿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粗集料的粒径为10
‑
20mm。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再生沥青砂为采用沥青铣刨料剥离设备处理得到,优选地,再生沥青砂的粒径为0
‑
5mm。
[00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沥青包括SBS改性沥青和高黏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002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按比例将粗集料、再生沥青砂、钢纤维和沥青拌和均匀,将拌和好的混合料倒入试模中击实后,冷却脱模。
[00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包括以下步骤:将粗集料、再生沥青砂、钢纤维依次放入拌锅中拌和拌和30
‑
40s,加热温度不超过180℃,根据再生沥青砂中的沥青含量,加入新的沥青,在拌锅中继续拌和10
‑
15s,将拌和好的沥青混合料倒入马歇尔试模中,采用击实设备双面击实75次,冷却18
‑
24h后脱模。
[00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依据以下的公式计算得到所需加入的沥青量:
[0026][0027]式中:
[0028]P
nb
‑
应力吸收层的新沥青用量,单位百分比(%);
[0029]P
b
‑
应力吸收层的总沥青用量,单位百分比(%);
[0030]P
ob
‑
再生沥青砂中的沥青含量,单位百分比(%);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20份、钢纤维1
‑
5份、粗集料80
‑
90份和沥青1
‑
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再生沥青砂10
‑
15份、钢纤维2
‑
4份、粗集料85
‑
90份和沥青2
‑
8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集料包括玄武岩、辉绿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粗集料的粒径为10
‑
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沥青砂为采用沥青铣刨料剥离设备处理得到,优选地,所述再生沥青砂的粒径为0
‑
5mm。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包括SBS改性沥青和高黏沥青中的至少一种。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
‑
5中任一项所述绿色耐久应力吸收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按比例将粗集料、再生沥青砂、钢纤维和沥青拌和均匀,将拌和好的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广辉,王捷,张苏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交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