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25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包括挡土结构。在压实设备无法正常压实的标高设置挡土结构,挡土结构、悬挑部位的底面以及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构成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密封内腔,将肥槽位于该处的回填土挡在悬挑部位下方的外侧,不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回填土压实;另外,挡土结构相对于悬挑部分能够竖直向下移动,在挡土结构底部产生均匀沉降时,挡土结构利用自身的重力同肥槽回填土体一同沉降,压实沉降区域,扩大上述形成的密封区域,从而抵消在挡土结构底部发生沉降产生的空隙。保证了悬挑结构下方的肥槽回填的压实度,消除了肥槽回填中的薄弱点,消除了不均匀沉降风险,同时也降低了肥槽回填区域后期的沉降变形量。后期的沉降变形量。后期的沉降变形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应用于基坑肥槽回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建筑施工中悬挑结构以其可降低地基处理范围,减少基坑开挖尺寸,降低工程造价深受推崇。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悬挑部位的影响,压实设备无法进入到悬挑部位底一定区域,导致该处肥槽回填土压实不足,在后期会造成其余部位的土向该区域滑移,导致整个肥槽回填土产生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肥槽回填区后期修建的建(构)造物开裂甚至损坏,造成较大的维修成本。
[0003]目前解决悬挑部位底部回填质量的途径为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轻集料混凝土、低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工艺,将悬挑部位底部无法压实的区域全部填满,该方法回填质量较好,但是成本较高;第二种是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在悬挑部位引入施工缝,将其一分为二,先施工主体部分,待回填至悬挑部位底部后,再施工悬挑部分,这样会导致整个结构完成时间延后,影响工期,加之引入施工缝,会导致该处结构产生较大的渗漏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从整体回填效果考虑,保证了悬挑结构下方的肥槽回填的压实度,消除了肥槽回填中的薄弱点,消除了不均匀沉降风险,同时也降低了肥槽回填区域后期的沉降变形量。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挡土结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水平段一端的端面贴合在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上,水平段的另一端和竖直段的底端固定相连形成L型,竖直段顶端的内侧壁贴合接触在悬挑部位的竖直向外侧壁上;挡土结构L型轮廓外部为回填土,所述挡土结构设置为在外部回填土的挤压下,相对于悬挑部分仅产生上下滑动位移。
[0007]按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润滑部,润滑部设在竖直段和悬挑部位的竖直侧壁之间、以及水平段和建筑外墙之间。
[0008]按上述技术方案,润滑部包括中间板和粘接剂,中间板采用柔性材料;中间板的一侧通过粘接剂粘附在悬挑部分的竖直侧壁和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上,中间板的另一侧和挡土板结构相贴合。
[0009]按上述技术方案,中间板采用塑料板或聚四氟乙烯板。
[0010]按上述技术方案,挡土结构包括挡土板和底座,挡土板竖直布设,挡土板的底端和底座一端的顶面固定相连,挡土板顶端的侧面贴合接触在悬挑部分的侧壁上,底座的另一端的侧面贴合接触在悬挑部分下方的建筑外墙上。
[0011]按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包括挡土板基础、地梁以及地基,挡土板基础沿悬挑部分长
度方向水平布设,挡土板的底端和挡土板基础的顶部固定相连;若干个地梁水平间隔布设在悬挑部分的下方,地梁的一端和挡土板基础的侧壁固定相连,地梁的另一端贴合接触在悬挑部分下方的建筑外墙上;挡土板基础和地梁固定嵌入地基内,且地基的侧面贴合接触在悬挑部分下方的建筑外墙上。
[0012]按上述技术方案,地梁的间距根据挡土板外侧的回填土高度进行设置,地梁间距与挡土板高度成反比。
[0013]按上述技术方案,在挡土板上设置有人孔,在人孔朝向挡土板板面的两端提前预留钢筋接头;待挡土板施工完毕后,在钢筋接头之间设置砌块对人孔进行封堵。
[0014]按上述技术方案,挡土板的高度根据压式设备的高度、和挡土板与悬挑部分重叠高度设定。
[0015]按上述技术方案,挡土板与悬挑部分重叠高度选取40cm~100cm。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在悬挑部位以下的区域,由于回填土压实设备无法进入,回填土无法压实,容易产生不规则的沉降;本实施方式在压实设备无法正常压实的标高设置挡土结构,挡土结构、悬挑部位的底面以及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构成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密封内腔,将肥槽位于该处的回填土挡在悬挑部位下方的外侧,不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回填土压实;另外,挡土结构相对于悬挑部分能够竖直向下移动,在挡土结构底部产生均匀沉降时,挡土结构利用自身的重力同肥槽回填土体一同沉降,压实沉降区域,扩大上述形成的密封区域,从而抵消在挡土结构底部发生沉降产生的空隙。从整体回填效果考虑,保证了悬挑结构下方的肥槽回填的压实度,消除了肥槽回填中的薄弱点,消除了不均匀沉降风险,同时也降低了肥槽回填区域后期的沉降变形量。
[0018]2、在竖直段和悬挑部位的竖直侧壁之间、以及水平段和建筑外墙之间设置润滑部,避免挡土结构和悬挑部分产生相对错动时,由于二者之间的摩擦,挡土结构对悬挑部分施加竖向载荷,降低了安全隐患。
[0019]3、经济效果以及施工效率方面,相比较于轻集料混凝土等回填工艺,成本节约量可达到70%;相较于逆作法施工,施工速度显著提升,加快速度可达50%,同时若悬挑部位为涉水房间,则可降低悬挑部位因引入施工缝而造成的结构渗漏风险。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提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提供实施例的A

A剖面图;
[0022]图3是本技术提供实施例的挡土板作用机理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提供实施例的润滑部的放大图;
[0024]图中,1、挡土结构;1

1、挡土板;1

2、底座;1

21、挡土板基础;1

22、地梁;1

23、地基;2、润滑部;3、悬挑部位;4、建筑外墙;5、肥槽;8、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6]参照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
结构,挡土结构1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水平段一端的端面贴合在悬挑部位3下方的建筑外墙4上,水平段的另一端和竖直段的底端固定相连形成L型,竖直段顶端的内侧壁贴合接触在悬挑部位的竖直向外侧壁上;挡土结构L型轮廓外部为回填土,所述挡土结构设置为在外部回填土的挤压下,相对于悬挑部分仅产生上下滑动位移。挡土结构、悬挑部位的底面以及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构成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密封内腔,在密封内腔外部设置外部回填土。在悬挑部位下方发生微量的沉降时,由于挡土结构自身的重力产生竖直方向下的下滑,从而抵消位于悬挑部位下方回填区的沉降,避免挡土结构外侧的回填土向沉降区域塌陷,造成其他区域的沉降。
[0027]在悬挑部位以下的区域,由于回填土压实设备无法进入,回填土无法压实,容易产生不规则的沉降;本实施方式在压实设备无法正常压实的标高设置挡土结构,挡土结构、悬挑部位的底面以及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构成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密封内腔,将肥槽5位于该处的回填土挡在悬挑部位外侧,不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回填土压实;以上措施保证肥槽整体回填压实度,提高回填质量。
[0028]另外,挡土结构相对于悬挑部分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挡土结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水平段一端的端面贴合在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上,水平段的另一端和竖直段的底端固定相连形成L型,竖直段顶端的内侧壁贴合接触在悬挑部位的竖直向外侧壁上;挡土结构L型轮廓外部为回填土,所述挡土结构设置为在外部回填土的挤压下,相对于悬挑部分仅产生上下滑动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润滑部,润滑部设在竖直段和悬挑部位的竖直侧壁之间、以及水平段和建筑外墙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润滑部包括中间板和粘接剂,中间板采用柔性材料;中间板的一侧通过粘接剂粘附在悬挑部分的竖直侧壁和悬挑部位下方的建筑外墙上,中间板的另一侧和挡土板结构相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间板采用塑料板或聚四氟乙烯板。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肥槽回填中用于悬挑部位的柔性挡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挡土结构包括挡土板和底座,挡土板竖直布设,挡土板的底端和底座一端的顶面固定相连,挡土板顶端的侧面贴合接触在悬挑部分的侧壁上,底座的另一端的侧面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奎韩松韩波一王群飞蔡学成张帅孟瑶柳碧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