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21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大底包括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区域的第一大底,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区域的第二大底,覆盖足弓区域的圆形通槽;第一大底触地面以其内侧边缘为中心按照螺旋轨迹矩阵排布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第二大底触地面以其外侧边缘中心按照螺旋轨迹矩阵排布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大底和中底之间,对应通槽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第一支撑部。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大底上通过划分区域地设置防滑凸起以增强鞋底的摩擦性能,且在足弓部位设置支撑部以增强鞋底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0004]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运动员做各个方向的爆发性动作。
[0005]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运动鞋鞋底设置防滑纹理,但是,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穿者应对复杂的户外环境,而简单地、不加区分地在鞋底设置防滑纹理,其应对户外环境的穿着需求能力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能够提高防滑性,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以及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中底与大底之间;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的区域,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通槽,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所述通槽的形状为圆形;其中,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的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0008]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单元和第二防滑单元;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
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弧形第一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一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大;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每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三防滑单元和第四防滑单元;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第二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二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小;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
[0009]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碳板片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
[0010]其中,所述通槽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彼此独立且不连接,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分布在对应覆盖足弓的区域。
[0011]其中,所述第一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以及第二分隔带;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脚尖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所述第二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足弓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
[0012]其中,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第二支撑部,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形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并环绕后跟向内侧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区域;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内侧区域还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内侧的区域。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4]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
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
[0015]其中,所述运动鞋还包括:第一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所述第三部件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上靠近后跟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固定连接;第二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以及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中底与大底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的区域,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通槽,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所述通槽的形状为圆形;其中,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的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单元和第二防滑单元;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弧形第一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一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大;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每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三防滑单元和第四防滑单元;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第二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二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小;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碳板片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彼此独立且不连接,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分布在对应覆盖足弓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以及第二分隔带;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脚尖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所述第二分
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足弓的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维正黄智彬周亚斌郭惠军王灵
申请(专利权)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