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YK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拉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09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拉链(1)包括一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第一链牙列(50)以及第二链牙列(60)。在将第一链牙列(50)与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的间隙(中部分隔部)消失,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进而外观优异。进而外观优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链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拉链。

技术介绍

[0002]作为拉链的种类,一般而言已知有:以可在制品的外侧(表侧)看到链牙列的方式附接的通常类型的拉链、链牙列附接于制品的内侧(背侧)而难以看到的反装类型的拉链(所谓反装拉链)、及左右的拉链带的侧缘部在其宽度方向上呈U字状折返并且在所述折返的带部分附接链牙列的隐藏类型的拉链(所谓隐藏拉链)等。
[0003]反装拉链由于其隐蔽性而发挥不妨碍制品的设计性的优点,适合用于各种衣服或鞋、包、家具等制品,另外,近年来,也用于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座椅用座套等。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

5607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此种反装拉链的一例。
[0004]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反装拉链的剖面图。如图8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反装拉链100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及能够对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进行开闭的拉头101。
[0005]拉头101具有拉头主体110及拉片120。拉头主体110具有:上翼板111、与上翼板111分开且平行地配置的下翼板112、将这些上下翼板111、112的前端部连结的引导柱(在图8中未图示)、与上翼板111的表面(上表面)一体形成的门型形状的拉片安装柱114、以及从下翼板112的后部侧的左右两侧缘朝向上翼板111竖立设置的左右的凸缘115。
[0006]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02、102是通过利用缝接线105将在线圈状的链牙列103插通了芯线106而成者缝接于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的相对的带侧缘部而形成。
[0007][现有技术文献][0008][专利文献][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

560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11]通常,在反装拉链中,在左右一对拉链带之间形成间隙(所谓中部分隔部)。实际上,即使在图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反装拉链100中,也在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之间形成间隙S。
[0012]因此,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外力(所谓横拉)作用于左右一对拉链带104、104的情况下,当使用者从表面侧(图8的上侧)观察反装拉链100时,可隔着间隙S视认链牙列103。此种链牙列103的隐蔽性的降低会使使用反装拉链100的物品、特别是汽车座椅、包、家具等重视美观的物品的设计性劣化,就此方面而言并不优选。
[0013]本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的拉链。
[0014][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5]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技术通过以下的结构实现。
[0016][1]一种拉链,包括:
[0017]一对第一拉链带及第二拉链带,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一主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表面;
[0018]第一链牙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以及
[0019]第二链牙列,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且所述拉链中,
[0020]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0021][2]根据[1]所述的拉链,其中,
[0022]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主表面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主表面相互密接。
[0023][3]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0024]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在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一链牙列之间划分形成第一空间,
[0025]在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二链牙列之间划分形成第二空间。
[0026][4]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0027]所述第一拉链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是织物或编物。
[0028][5]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
[0029]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比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啮合中心更向所述第二拉链带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比所述啮合中心更向所述第一拉链带侧延伸,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0030][6]根据[5]所述的拉链,其中,
[0031]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面与所述第一链牙列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面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的宽度方向一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0032][7]根据[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包括:
[0033]第一止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以及
[0034]第二止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
[0035][8]根据[7]所述的拉链,其中,
[0036]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
[0037][9]根据[8]所述的拉链,其中,
[0038]所述第一止水层及所述第二止水层分别包括:第一止水主表面,与所述第一拉链
带及所述第二拉链带的所述第二主表面相接;以及第二止水主表面,为所述第一止水主表面的相反侧,
[0039]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与所述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与所述第二止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的所述第二止水主表面相互密接。
[0040][技术的效果][0041]根据本技术的拉链,在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相互啮合时,第一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与第二拉链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因此,第一拉链带与第二拉链带的间隙(中部分隔部)消失,链牙列的隐蔽性优异,进而外观优异。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本技术的拉链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表面图。
[0043]图2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0044]图3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分离的状态的图。
[0045]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
[0046]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的主要部分剖面图,且是表示将第一链牙列与第二链牙列啮合的状态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链(1),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第一拉链带(10)及第二拉链带(20),为长条状,且分别具有第一主表面(11、21)及所述第一主表面(11、21)的相反侧的第二主表面(13、23);第一链牙列(50),设置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以及第二链牙列(60),设置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且所述拉链(1)中,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分别压曲成弧线形而相互密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13)与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二主表面(23)相互密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相互啮合时,在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11)与所述第一链牙列(50)之间划分形成第一空间(T1),在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20a)的所述第一主表面(21)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之间划分形成第二空间(T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及所述第二拉链带(20)是织物或编物。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10a)比所述第一链牙列(50)与所述第二链牙列(60)的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二拉链带(20)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拉链带(20)的所述宽度方向一端部(20a)比所述啮合中心(O)更向所述第一拉链带(10)侧延伸,由此在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広永令中村由香子石川优辉
申请(专利权)人:YKK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