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外壁保护装置为与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同圆心的环段,数量大于等于两个以上的所述环段围成中空圆柱体,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套装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所述中空圆柱体外圆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顶推法兰外径,小于套设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的承口段最大直径;所述外壁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安装时所述第一环段与所述补强支撑相邻,所述第三环段与所述承口段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了球墨铸铁顶管生产中耗时最长的养生工序,缩短球墨铸铁顶管制备工序中的浇注环节,将外壁所需结构与承插口金属管分阶段成型,从而提升金属顶管的生产效率。升金属顶管的生产效率。升金属顶管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承插口金属顶管生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优点在于不影响周围环境或者影响较小,施工场地小,噪音小,顶管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各种各样的顶管方式方法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顶管施工技术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垂直地面做工作井,然后用高压液压千斤顶,将水泥或者金属制管道涂抹润滑介质顶入地下。
[0003]承插口管道在承口处有大于管道正常外径的承口区域,使相邻管道的承插口套装于一体,并增设对应的密封件,以达
[0004]到管道密封的效果,但是在地下非开挖施工时,承插口的配合而产生的峰谷型的外部机构,不利于管道在土石介质中的推进,就必须在承插口金属管道外壁设置一层用于保护和消除峰谷型外壁的结构,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型模混凝土筑塑技术,通过桶型的型模,包裹承插口金属管道,在间隙注入混凝土后脱模。
[0005]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点:
[0006]通过型模筑塑的顶管成型周期长,尤其是在大口径顶管成型过程中内部金属类骨架材料较少,需要较长的养护周期,甚至未达到混凝土最终强度就必须入库,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外部防护材料容易出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技术措施,缩短球墨铸铁顶管制备工序中的浇注环节,将外壁所需结构与承插口金属管分阶段成型,从而提升金属顶管的生产效率。
[000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包括:插口段、承口段、管身段,在所述管身段靠近所述插口段的外壁周向固定有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管径向外延伸的顶推法兰;
[0009]所述顶推法兰在远离所述插口段一侧,围绕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间隔固定有补强支撑,所述补强支撑一端与所述顶推法兰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外壁固定,用于提高所述顶推法兰的固定强度,所述顶推法兰与顶推施工时相邻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的承口段轴向外侧端部配合;
[0010]所述外壁保护装置为与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同圆心的环段,数量大于等于两个以上的所述环段围成中空圆柱体,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套装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所述中空圆柱体外圆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顶推法兰外径,小于套设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的承口段最大直径;
[0011]所述外壁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安装时所述第一环段与所述补强支撑相邻,所述第三环段与所述承口段配合,所述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组成的中空圆柱体覆盖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
[0012]所述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交接界面处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组件,固定所述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壁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环段,所述第二环段位于第一环段和第三环段之间,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组成的中空圆柱体顺次连接覆盖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所述第二环段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所述第二环段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交接界面处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组件,固定所述第二环段。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内部均布置有钢筋网片。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内壁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为延所述中空圆柱体周向均匀布置的槽体或无序布置的槽体。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轴向设有穿过所述补强支撑间隙的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顶端与所述顶推法兰配合相接触。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靠近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外壁侧还设置有橡胶层。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靠近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外壁侧设有防滑凹槽,所述橡胶层设有与所述防滑凹槽配合的凸起。
[001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为互相配合的螺栓组件,组成所述中空圆柱体的两两外壁保护装置延所述中空圆柱体周向交接界面预埋有一组及以上的螺栓孔和/或螺栓,互相接触的外壁保护装置预埋的所述螺栓孔和/或螺栓位置相对且可互相连接;
[0020]当组成所述中空圆柱体的外壁保护装置的环段数量为偶数时,所述外壁保护装置仅预埋所述螺栓孔或螺栓,当组成所述中空圆柱体的外壁保护装置的环段数量为奇数时,所述外壁保护装置中的环段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一侧预埋螺栓,另一侧预埋螺栓孔,所述预埋所述螺栓孔与预埋所述螺栓的外壁保护装置相互配合组成中空圆柱体。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段、第二环段和第三环段在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轴向方向的连接方式为插接。
[0022]进一步地,相邻环段在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轴向方向的界面由第一界面、第二界面和第三界面组成,所述第一界面靠近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外壁,所述第三界面靠近由环段组成的中空圆柱体外壁,所述第二界面位于所述第一界面和所述第三界面之间且互相贯通,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三界面分别位于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且互相平行,所述第二界面位于与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轴线成锐角的平面上。
[0023]本技术获得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外壁保护装置可作为独立的生产工序存在,不与球墨铸铁顶管的生产工序交叉,省去了球墨铸铁顶管生产中耗时最长的养生工序,缩短球墨铸铁顶管制备工序中的浇注环节,将外壁所需结构与承插口金属管分阶段成型,从而提升金属顶管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图2中A
‑
A剖面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图2中B
‑
B剖面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图3中Ⅰ处结构放大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图4中Ⅱ处结构放大图;
[0030]图7为本技术插口段与第一环段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环段的界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技术环段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环段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技术环段第三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5]其中,10代表插口段、20代表承口段、30代表管身段、11代表顶推法兰、12代表补强支撑、13代表支撑凸起、41代表第一环段、42代表第二环段、43代表第三环段、44代表连接组件、45代表橡胶层、46代表钢筋网片、50代表减重孔、51代表防滑凹槽、61代表螺栓孔、62代表螺栓、71代表第一界面、72代表第二界面、73代表第三界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包括:插口段(10)、承口段(20)、管身段(30),在所述管身段(30)靠近所述插口段(10)的外壁周向固定有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管径向外延伸的顶推法兰(11);所述顶推法兰(11)在远离所述插口段(10)一侧,围绕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间隔固定有补强支撑(12),所述补强支撑(12)一端与所述顶推法兰(11)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外壁固定,用于提高所述顶推法兰(11)的固定强度,所述顶推法兰(11)与顶推施工时相邻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的承口段(20)轴向外侧端部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保护装置为与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同圆心的环段,数量大于等于两个以上的所述环段围成中空圆柱体,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套装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所述中空圆柱体外圆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顶推法兰(11)外径,小于套设于所述中空圆柱体内部的承口段(20)最大直径;所述外壁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环段(41)和第三环段(43);安装时所述第一环段(41)与所述补强支撑(12)相邻,所述第三环段(43)与所述承口段(20)配合,所述第一环段(41)和第三环段(43)组成的中空圆柱体覆盖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所述第一环段(41)和第三环段(43)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交接界面处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组件(44),固定所述第一环段(41)和第三环段(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环段(42),所述第二环段(42)位于第一环段(41)和第三环段(43)之间,所述第一环段(41)、第二环段(42)和第三环段(43)组成的中空圆柱体顺次连接覆盖被保护的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所述第二环段(42)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所述第二环段(42)延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周向交接界面处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组件(44),固定所述第二环段(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段(41)、第二环段(42)和第三环段(43)内部均布置有钢筋网片(46)。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承插口金属顶管用外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段(41)、第二环段(42)和第三环段(43)内壁设有减重孔(50),所述减重孔(50)为延所述中空圆柱体周向均匀布置的槽体或无序布置的槽体。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琦,蒿润涛,习杰,谷兴海,贾国芳,李贞刚,孙建伟,宋佳男,
申请(专利权)人:新兴河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