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378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系统。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包括上模体、下模体和两侧可替换的抽芯,上模体放在下模体的上分型面上,所述上模体包括上模模板和上模模仁,所述下模体包括下模模板、下模模仁、下模支撑板、顶出装置和侧模板,所述两侧可替换的抽芯包括侧部行位导轨、左右侧行位、行位辅板、行位导轨支撑板和内部流道成型零件。所述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成型控制系统包括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和成型控制系统,所述成型控制系统包括控温单元和液压单元。基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生产出不同流道结构的阀体,成型控制系统使材料受热更均匀,减少了成型缺陷。减少了成型缺陷。减少了成型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和成型控制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阀体结构复杂,作为球阀中的承载零件,阀体具有较多螺纹,模具设计直接决定了球阀的使用寿命,基于此特点,阀体模具内部设计独立零部件保证成型质量,开展阀体导热性研究,保证阀体内部复合材料受热均匀。
[0003]在模压制造过程中,模具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传热起着重要作用,传热效率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成型质量。从模具填充到树脂基的后期凝固过程非常复杂,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利用极少的资源,精准研究通过模具界面的传热。但模具界面传热的精确建模非常困难,因为它与液态金属过热度、潜热、铸造合金、模具材料和填充模式等许多关键因素有关。
[0004]现有技术的阀体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且良品率和生产效率难以满足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良品率高、生产效率高、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控制系统。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包括上模体、下模体和两侧可替换的抽芯,所述上模体安装于所述下模体的上分型面上,所述上模体包括上模模板1,所述上模模板1下部连接有上模模仁2;所述下模体包括下模模板17,所述下模模板17上部连接有下模支撑板13,所述下模模板17和下模支撑板13之间设有顶出装置,所述下模支撑板13上部连接有下模模仁12所述,,所述下模模仁12两侧分别连接有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
[0008]所述两侧可替换的抽芯包括分别设于下模支撑板13左右两端的两个行位导轨支撑板11,两个行位导轨支撑板11之间设有行位导轨,所述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外部分别设有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中间分别设有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所述右侧行位8设有内部流道成型零件。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模板1和上模模仁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模板17和下模支撑板13由方铁14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支撑板13和下模模仁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模仁12、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共同构成下模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均装于所述行位导轨上,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可分别沿所述行位导轨开至两侧的行位导轨支撑板11处;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中部分别插有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且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上各插有四个侧孔抽芯行位。
[0011]进一步的,所述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及其对应的侧孔抽芯行位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上并分别穿过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中部的通孔深入模具内部,所述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在模具内部相接触,所述右侧行位8位于模具内的部分套设有内部流道成型零件。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模仁2内部贴近上模面处设有加热电阻丝,所述上模模仁2的上模面四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表面均设有加热电阻丝和温度传感器,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侧部均开设有与液压装置相连接的螺栓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下模模仁12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插有下模固定镶件19,所述下模固定镶件19上部插有下模活动镶件20;所述下模模仁12内部贴近下模面处设有加热电阻丝,所述下模模仁12的下模面四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内侧均设有加热电阻丝。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模仁2、下模模仁12、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内部均设有循环水流道22。
[0015]进一步的,所述顶出装置包括顶块18、顶针面板15、顶针底板16、螺纹活动镶件23和圆顶针24,所述顶块18设于下模模板17中部开孔中,所述顶针底板16与顶块18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顶针面板15上部插有多个圆顶针24,所述圆顶针24上部设有螺纹活动镶件23。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内部流道成型零件由活动套镶件9和活动螺纹型环镶件10组成,所述活动套镶件9和活动螺纹型环镶件10均套设于右侧行位8上。
[0017]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成型控制系统,采用如上所述的阀体模具,包括: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及成型控制系统。
[0018]进一步,所述成型控制系统包括控温单元和液压单元;所述控温单元与模具上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控制循环水流道22内循环水的流动和加热电阻丝的工作;所述液压单元可以通过液压缸控制上下模体的开闭、底部顶出装置的阀体顶出和侧部行位辅板移动。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专利技术可以更换内部流道成型零件,生产出不同流道结构的阀体,成型控制系统使材料受热更均匀,减少了成型缺陷。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阀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阀体模具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阀体模具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阀体模具的循环水流道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内部流道成型零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阀体模具成型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上模模板;2、上模模仁;3、左侧模;4、右侧模;5、左侧行位辅板;6、右侧行位辅板;7、左侧行位;8、右侧行位;9、活动套镶件;10、活动螺纹型环镶件;11、行位导轨支撑板;12、下模模仁;13、下模支撑板;14、方铁;15、顶针面板;16、顶针底板;17、下模模板;18、
顶块;19、下模固定镶件;20、下模活动镶件;21、侧孔抽芯行位;22、循环水流道;23、螺纹活动镶件;24、圆顶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9]需要指出,根据实施的需要,可将本申请中描述的各个步骤/部件拆分为更多步骤/部件,也可将两个或多个步骤/部件或者步骤/部件的部分操作组合成新的步骤/部件,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30]一、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
[0031]如图1~5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包括:上模体、下模体和两侧可替换的抽芯,上模体放在下模体的上分型面上,所述上模体包括上模模板和上模模仁,所述下模体包括下模模板、下模模仁、下模支撑板、顶出装置和侧模板,所述两侧可替换的抽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下模体和两侧可替换的抽芯,所述上模体安装于所述下模体的上分型面上,所述上模体包括上模模板(1),所述上模模板(1)下部连接有上模模仁(2);所述下模体包括下模模板(17),所述下模模板(17)上部连接有下模支撑板(13),所述下模模板(17)和下模支撑板(13)之间设有顶出装置,所述下模支撑板(13)上部连接有下模模仁(12)所述,,所述下模模仁(12)两侧分别连接有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所述两侧可替换的抽芯包括分别设于下模支撑板(13)左右两端的两个行位导轨支撑板(11),两个行位导轨支撑板(11)之间设有行位导轨,所述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外部分别设有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中间分别设有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所述右侧行位(8)设有内部流道成型零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模板(1)和上模模仁(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模板(17)和下模支撑板(13)由方铁(14)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支撑板(13)和下模模仁(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下模模仁(12)、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共同构成下模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均装于所述行位导轨上,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可分别沿所述行位导轨开至两侧的行位导轨支撑板(11)处;所述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中部分别插有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且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上各插有四个侧孔抽芯行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替换内部流道结构的阀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及其对应的侧孔抽芯行位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左侧行位辅板(5)和右侧行位辅板(6)上并分别穿过左侧模板(3)和右侧模板(4)中部的通孔深入模具内部,所述左侧行位(7)和右侧行位(8)在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九阳夏亚忠陈琦王景勋彭康张天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