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344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包括:波纹管、导流件、塞柱和柔性橡胶锥套,其中,所述波纹管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后端设置有出气口,中部形成与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的密封腔体,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用于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所述塞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波纹管的后端,所述柔性橡胶锥套套设于所述塞柱的外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大端与所述波纹管的后端密封连接,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配合压紧套设于所述塞柱的外周。该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结构合理,可实现发动机尾气的单向排放,且可避免外部的水倒灌回发动机。外部的水倒灌回发动机。外部的水倒灌回发动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水下作业
,特别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水下潜航器、水下潜艇等在水下作业时大多数采用电力为主要能源,电力能源由蓄电池提供,当蓄电池电量耗尽时,再由燃油发动机为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再执行任务作业。然而,燃油发动机无法在水下进行作业,充电时需要将整个舰艇上升到水面后,再启动燃油动力发动机为蓄电池进行充电,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发动机水下充电,发动机水下尾气正常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的解决思路是采用单向防水端盖结构的尾排,在发动机排气时,端盖打开,然而,由于水压的不均匀性和排气压力的不均匀性,无法保证水下排气且水不倒灌,进而无法保证发动机水下充电作业的可靠性。
[0003]因此,研发一种可靠的、性能稳定的发动机水下尾气排放结构,以实现发动机水下尾气的正常排放,防止水倒灌进入发动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以解决发动机水下充电过程中存在的尾气排放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包括:波纹管、导流件、塞柱和柔性橡胶锥套,其中,所述波纹管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后端设置有出气口,中部形成与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的密封腔体,所述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包括轴向固定杆和沿所述轴向固定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径向导流片,所述径向导流片与所述波纹管的波纹区间对应设置,用于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以增加气体与波纹管的接触面积,所述塞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波纹管的后端,所述柔性橡胶锥套套设于所述塞柱的外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大端与所述波纹管的后端密封连接,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配合压紧套设于所述塞柱的外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内部形成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锥形腔,当所述锥形腔内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可由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挤出。
[0006]优选,所述波纹管的后端密封连接一后挡板,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中部,所述塞柱与所述波纹管同轴设置,且其前端与所述后挡板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优选,所述出气口为多个,沿所述塞柱的周向均匀设置。
[0008]进一步优选,所述塞柱的前部设置有塞柱轴向出气口,所述塞柱的侧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与所述塞柱轴向出气口连通的塞柱周向出气口,所述塞柱周向出气口与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锥形腔连通。
[0009]进一步优选,所述后挡板的内侧设置有散热挡片,所述散热挡片与最后一级径向
导流片的外周对应,用于进一步均匀经最后一级径向导流片排出的气流。
[0010]进一步优选,所述塞柱的后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轴向孔。
[0011]进一步优选,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大端通过法兰盘密封压紧于所述波纹管的后端。
[0012]进一步优选,所述波纹管的前端密封连接一前挡板,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前挡板的中部,所述前挡板的前端设置有连接端头,用于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
[0013]进一步优选,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的外部还设置一弹簧圈,用于向所述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提供向所述塞柱收缩的力。
[0014]进一步优选,所述波纹管的外部套设一防护钢网,所述防护钢网上间隔设置有进水孔。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通过波纹管前端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发动机的排气进入波纹管内后,通过波纹管与波纹管外部的水流进行换热,可实现对发动机排气的冷却,以避免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尾气造成后端的柔性橡胶锥套老化而导致单向水下排气功能失效,导流件可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以增加气体与波纹管的接触面积,提高对发动机排气的冷却效果,冷却后的气体经出气口进入锥形腔内,当所述锥形腔内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将由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挤出,气体排出后,锥形腔内压力恢复,柔性橡胶锥套在水压及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将快速与塞柱配合压紧,实现密封,避免水倒灌进入锥形腔内,实现单向水下排气。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结构合理,可实现发动机尾气的单向排放,且可避免外部的水倒灌回发动机。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专利技术。
[0021]为了解决传统单向防水端盖结构可靠性差、容易出现水倒灌现象的问题,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包括:波纹管1、导流件、塞柱3和柔性橡胶锥套4,其中,所述波纹管1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11,后端设置有出气口12,中部形成与所述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连通的密封腔体,所述进气口11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包括轴向固定杆21和沿所述轴向固定杆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径向导流片22,所述径向导流片22与所述波纹管1的波纹区间对应设置,用于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以增加气体与波纹管1的接触面积,所述塞柱3固定连接于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套设于所述塞柱3的外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大端与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密封连接,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小端配合压紧套设于所述塞柱3的外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内部形成与所述出气口12连通的锥形腔,当所述锥形腔内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可由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小端挤出。
[0022]该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通过波纹管前端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发动机的排气进入波纹管内后,通过波纹管与波纹管外部的水流进行换热,可实现对发动机排气的冷却,以避免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尾气造成柔性橡胶锥套老化而导致单向水下排气功能失效,导流件可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以增加气体与波纹管的接触面积,提高对发动机排气的冷却效果,冷却后的气体经出气口进入锥形腔内,当所述锥形腔内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将由柔性橡胶锥套的小端挤出,气体排出后,锥形腔内压力恢复,柔性橡胶锥套在水压及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将快速与塞柱配合压紧,实现密封,避免水倒灌进入锥形腔内,实现单向水下排气。
[0023]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密封连接一后挡板13,所述出气口12设置于所述后挡板13的中部,所述塞柱3与所述波纹管1同轴设置,且其前端与所述后挡板13固定连接。
[0024]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出气口12为多个,沿所述塞柱3的周向均匀设置。
[0025]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塞柱3的前部设置有塞柱轴向出气口31,所述塞柱3的侧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与所述塞柱轴向出气口31连通的塞柱周向出气口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波纹管(1)、导流件、塞柱(3)和柔性橡胶锥套(4),其中,所述波纹管(1)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11),后端设置有出气口(12),中部形成与所述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连通的密封腔体,所述进气口(11)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包括轴向固定杆(21)和沿所述轴向固定杆(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径向导流片(22),所述径向导流片(22)与所述波纹管(1)的波纹区间对应设置,用于调整所述密封腔体内的气体的流向,以增加气体与波纹管(1)的接触面积,所述塞柱(3)固定连接于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套设于所述塞柱(3)的外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大端与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密封连接,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小端配合压紧套设于所述塞柱(3)的外周,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内部形成与所述出气口(12)连通的锥形腔,当所述锥形腔内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可由所述柔性橡胶锥套(4)的小端挤出。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1)的后端密封连接一后挡板(13),所述出气口(12)设置于所述后挡板(13)的中部,所述塞柱(3)与所述波纹管(1)同轴设置,且其前端与所述后挡板(13)固定连接。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12)为多个,沿所述塞柱(3)的周向均匀设置。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发动机用水下尾气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胤刚杨娟段成云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