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3409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5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大坝左岸的补水通道,所述补水通道的进水口横穿大坝位于上游库区,补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下游河道,所述补水通道的进水口处设有引水机构,且引水机构与上游库区连通;所述引水机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引水渠A、引水渠B和引水渠C,所述引水渠A与引水渠B之间设有水闸A,所述引水渠B与引水渠C之间设有水闸B,所述引水渠B的一侧与上游库区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整流栅,有效解决幼鱼下行存在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也减少了鱼类下行所消耗的能量。耗的能量。耗的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鱼类过坝
,具体地指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批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水资源调配、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阻断了河流的连续性,河流生态被大坝和水库分割成多个不连续的环境单元,使河流生态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破坏了鱼类洄游通道的连通性,造成鱼类资源下降。
[0003]鱼类洄游包括上行和下行,为了帮助鱼类上行修建了鱼道,帮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设施和技术有水轮机、溢洪道、鱼梯、集运鱼技术等,但仍有不足。
[0004]鱼类在下行时在水轮机流道中受到压力、气蚀等作用或者与水轮机、坝体结构发生碰撞而造成受伤或死亡,受伤和死亡的鱼类会对水域造成污染。鱼类通过溢洪道下行时,鱼类与溢洪道碰撞也会造成鱼类受伤或死亡,且溢洪道中高流速的湍流会伤害鱼类。鱼梯由于洄游通道太过狭窄复杂,而鱼类洄游通常呈聚集式大规模地迁移,就会显得有点“供不应求”,且效率较低。而集运渔船和汽车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对鱼造成伤害,且人力、物力消耗较大。
[0005]目前对鱼类下行设施的研究和实践远没有对鱼类上行设施的深入和充分,缺少安全性高又方便鱼类运动的下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大大的提高了鱼类下行过坝的存活率,并且维护成本低。
[0007]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大坝左岸的补水通道,所述补水通道的进水口横穿大坝位于上游库区,补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下游河道,所述补水通道的进水口处设有引水机构,且引水机构与上游库区连通;
[0008]所述引水机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引水渠A、引水渠B和引水渠C,所述引水渠A与引水渠B之间设有水闸A,所述引水渠B与引水渠C之间设有水闸B,所述引水渠B的一侧与上游库区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整流栅。
[0009]作为优选地,所述补水通道的进水口处设有闸墩,且进水口被闸墩分为两个支流,所述进水口的两个支流处皆设有进水闸。
[0010]作为更优选地,所述进水闸与整流栅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拦网A,拦网A与整流栅配合形成滞留区包围进水口。
[0011]作为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一侧分别设有高速摄像机,所述高速摄像机分别位于出水口和进水口的正上方。
[0012]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游河道的出水端可拆卸地设有拦网B,拦网B与下游河道配合
形成滞留区包围出水口。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将堰中的水引入引水渠A,打开闸门A使水流流入引水渠B,通过调节闸门B来控制流入上游库区的水流量,水流经过整流栅,产生均匀流,在装置进水口处,调节进水闸并用螺栓拧紧,水流会经过闸墩两侧进水闸流向补水通道,最后流入下游河道,由拦网B流出,幼鱼通过补水通道在水流的辅助作用下从上游库区下行至下游河道育肥,过程安全,且幼鱼耗能少,下行存活率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高清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整流栅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拦网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引水渠A;2、引水渠B;3、引水渠C;4、水闸A;5、水闸B;6、整流栅;7、拦网A;8、进水闸;9、上游库区;10、闸墩;11、高速摄像机;12、大坝;13、补水通道;14、出水口;15、下游河道;16、拦网B。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1]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1,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大坝12左岸的补水通道13,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横穿大坝12位于上游库区9,补水通道13的出水口14位于下游河道15,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处设有引水机构,且引水机构与上游库区9连通;
[0022]所述引水机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引水渠A1、引水渠B2和引水渠C3,所述引水渠A1与引水渠B2之间设有水闸A4,所述引水渠B2与引水渠C3之间设有水闸B5,所述引水渠B2的一侧与上游库区9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整流栅6。
[0023]在本实施例中,引水渠A1与引水渠B2连接处设有水闸A4,控制水闸A4以控制水流流入引水渠B2,引水渠B2与引水渠C3连接处设有水闸B5,调节水闸B5以控制水流大小;引水渠B2出水口14处设有整流栅6,如图3所示,整流栅6上均匀地设有若干整流孔,在整流栅6的作用下,水流平顺均匀流入上游库区9;鱼可以顺着进水口进入补水通道13,并通过补水通道13的出水口14进入到下游河道15进行育肥。
[002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2,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处设有闸墩10,且进水口被闸墩10分为两个支流,所述进水口的两个支流处皆设有进水闸8。
[0025]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例3,所述进水闸8与整流栅6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拦网A7,拦网A7与整流栅6配合形成滞留区包围进水口,开始时可以隔开鱼和补水通道13,待其适应此时的流速,之后拿开拦网A7,另一方面,方便初始状态利用试验鱼进行试验,从而调整各个区域水流的流速以及水量。
[0026]在上述实施例中,拦网A7置于整流栅6与进水闸8间,两个进水闸8用闸墩10隔开,调节进水闸8进而控制补水通道13内水位。
[0027]作为更优选的实施例4,补水通道13在上游库区9的部分存在6%的坡率,方便鱼在补水通道13中游入下游河道15。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5,所述出水口14和所述进水口一侧分别设有高速摄像机11,所述高速摄像机11分别位于出水口14和进水口的正上方,两台高速摄像机11进行实时监测幼鱼通过补水通道13越过大坝12的时间及行为,最后将拍摄的视频导入电脑中进行相关分析,方便之后的控制和运行,可以根据每个时期下行的鱼的种类不同,进行数据的调整。
[0029]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6,所述下游河道15的出水端可拆卸地设有拦网B16,拦网B16与下游河道15配合形成滞留区包围出水口14,方便育肥,另一方面方便回收试验鱼。
[0030]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例7,使用时,可通过引入幼鱼下行试验从而确定各个区域的流速和补水通道13的水位,将堰中的水引入引水渠A1,打开闸门A使水流流入引水渠B2,通过调节闸门B来控制流入上游库区9的水流量,水流经过整流栅6,产生均匀流,在装置进水口处,调节进水闸8并用螺栓拧紧,水流会经过闸墩10两侧进水闸8流向补水通道13,最后流入下游河道15,由拦网B16流出。等待水流稳定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每次试验从暂养水池选用游泳能力正常的5尾幼鱼进行正式试验;将幼鱼放入上游库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大坝(12)左岸的补水通道(13),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横穿大坝(12)位于上游库区(9),补水通道(13)的出水口(14)位于下游河道(15),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处设有引水机构,且引水机构与上游库区(9)连通;所述引水机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引水渠A(1)、引水渠B(2)和引水渠C(3),所述引水渠A(1)与引水渠B(2)之间设有水闸A(4),所述引水渠B(2)与引水渠C(3)之间设有水闸B(5),所述引水渠B(2)的一侧与上游库区(9)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整流栅(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鱼类下行过坝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通道(13)的进水口处设有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心雨杨昊林李冬晴徐誉嫣徐晨曦谢国豪许家炜焦易林石小涛柯森繁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