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50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包括:装置底座、固定支设于装置底座上的待试验机匣、转承筒组、密封装置及限位装置。转承筒组的下端分别连接待试验机匣上开口环腔的内外壁,以形成内压力腔和外压力腔。密封装置分设于内压力腔和外压力腔中,以分别密封两者的开口,并使转承筒组和待试验机匣的内外壁独立变形。限位装置设置于装置底座上且连接密封装置,以用于将密封装置限位于对应设置的内压力腔和外压力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可有效避免安装面A、B及C上所受载荷因密封装置而相互传递,使内外腔变形不相互干涉,进而保证待试验机匣的受载状态结果真实,试验考核的真实性得到保证,从而保证待试验机匣正确的受力状态。从而保证待试验机匣正确的受力状态。从而保证待试验机匣正确的受力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机匣静压一体综合加载试验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机匣是发动机的承力零件,是支承转子和固定静子的重要部件,也是发动机的重要承力构件,它承担发动机推力、惯性力、扭矩等机动载荷,同时承受内部气体流程压力载荷,按照GJB242A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包含压力载荷的静力试验考核。
[0003]在机匣的静力试验中,发动机推力、惯性力、扭矩等机动载荷要施加到机匣的安装边上,同时还要对机匣内部施加压力载荷。对于具有环形腔结构及压力状态的机匣,在对环形腔中施加试验压力时,需要解决环形腔内壁、外壁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保证各自在集中力载荷下的独立变形,不能因为密封结构等原因带来内外腔变形的相互干涉的难题。
[0004]目前成熟的环形腔密封方式有两种,以某发动机机匣静力压力试验为例:机匣结构见图1,根据试验载荷要求,约束机匣的安装边A,在安装边B施加机械载荷,包括轴向力、剪力和弯矩;在P腔施加压力载荷,Q腔压力为标准大气压力;详细承载示意图见图1。在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起安装支撑作用的装置底座(10)、固定支设于装置底座(10)上的待试验机匣(20)、用于转承待试验机匣(20)在试验过程中所受作用力的转承筒组(30)、密封装置及限位装置;转承筒组(30)的下端分别连接待试验机匣(20)上开口环腔(201)的内外壁,以形成内外套合设置且上端分别开口的内压力腔(401)和外压力腔(402);密封装置分设于内压力腔(401)和外压力腔(402)中,以分别密封内压力腔(401)和外压力腔(402)的开口,并使转承筒组(30)和待试验机匣(20)的内外壁独立变形;限位装置设置于装置底座(10)上且连接密封装置,以用于将密封装置限位于对应设置的内压力腔(401)和外压力腔(402)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其特征在于,装置底座(10)包括用于与试验加载装置相连的安装底板(11),及固定支设于安装底板(11)上且呈环形的支撑筒(12),待试验机匣(20)的底端固定支设于支撑筒(12)上,其上设置的开口环腔(201)的开口朝上;转承筒组(30)包括同轴且内外套合设置的转接内筒(31)和转接外筒(32);转接内筒(31)的下端与开口环腔(201)内环壁的顶端固定,以使转接内筒(31)的内腔形成内压力腔(401);转接外筒(32)的下端与开口环腔(201)外环壁的顶端固定,以使转接外筒(32)与转接内筒(31)之间的环腔和开口环腔(201)连通形成外压力腔(4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其特征在于,密封装置包括起密封作用的内密封组件(50)和外密封组件(60);内密封组件(50)呈圆形,设置于内压力腔(401)中,并与转接内筒(31)的内筒面密封连接以密封内压力腔(401),且内密封组件(50)还与限位装置相连;外密封组件(60)呈环形,套设于转接内筒(31)的外圆上且位于外压力腔(402)中,并与转接内筒(31)的外筒面及转接外筒(32)的内筒面分别密封连接以密封外压力腔(402),且外密封组件(60)还与限位装置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匣静压综合加载试验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密封组件(60)包括上下间隔设置且相连的上环形板(61)和下环形板(62)、活动设置于上环形板(61)和下环形板(62)之间的中环形板(63)、用于使中环形板(63)活动设置的连接构件(64);上环形板(61)和下环形板(62)均呈环形,且两者的内环面与转接内筒(31)的外筒面间隔设置,两者的外环面通过第一密封组(65)与转接外筒(32)的内筒面密封连接;中环形板(63)的内环面通过第二密封组(66)与转接内筒(31)的外筒面密封连接;连接构件(64)设置于中环形板(63)与上环形板(61)和下环形板(62)之间,以使中环形板(63)相对上环形板(61)和下环形板(62)活动设置。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佳明娄宁王思朝冯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