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包括密封模块、加压模块和实验模块,所述密封模块与实验模块相连接,所述加压模块与实验模块相连接,所述密封模块包括两组螺帽、两组紧圈和反应壳体。该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集压片、组装于一体,使得固态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不需要从装置中取出,避免了其与环境的反应以及转移过程中的损坏,满足大多数固态电解质的压片条件,实验过程中使得正极、固态电解质、负极紧密结合,形成较好的界面接触,降低了电池内阻,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电池性能,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与压力数显仪的配合使用,将压力值实时展现出来,有助于操作人员实时精准把控压力值。有助于操作人员实时精准把控压力值。有助于操作人员实时精准把控压力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固态电池
,具体为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二次电池具有以下结构,即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存在隔膜,并填充有液体的电解质。然而,由于电池中的电解液通常是可燃性的有机溶剂,因此,具有极其易燃的特性,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固态电池使用无机系的固体电解质来代替有机系的液体的电解质,则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不仅如此,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的特点。液体电解质的电池中能量密度一般低于500Wh/kg。而全固态电解质电池可以不必使用嵌锂的石墨负极,而是直接使用金属锂来做负极,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负极材料的用量,使得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明显提高。
[0003]目前市面上的固态电池测试装置一般是通过将固态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事先压成固定形状,再将正极、固态电解质、负极等依次装入到电池中。这不利于固态电解质保持最原始的状态和最佳性能。且在将压好的固态电解质转移至电池测试模具中时,容易与环境气氛产生反应而失效,例如在使用硫化物基固体电解质膜作为固体电解质膜的情况下,当该固体电解质膜接触空气中的水分时,会产生硫化氢,并造成硫化物基固体电解质膜的性能的显著劣化。此外,现有市面上的固态电解质仅具有测试电化学性能的功能,而不具有对电池进行实施压力测试的功能。
[0004]上述存在的缺点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对固态电池的器件研究较少,且由于涉及多种材料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的复杂原因,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0005]有鉴于此,现设计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固态电池测试装置存在缺陷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包括密封模块、加压模块和实验模块;
[0008]所述密封模块与实验模块相连接;
[0009]所述加压模块与实验模块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密封模块包括两组螺帽、两组紧圈和反应壳体,其中:
[0011]两组螺帽分别连接于反应壳体的两端外侧;
[0012]两组紧圈分别连接于两组螺帽的内侧。
[0013]优选的,所述加压模块包括底板、顶板、三组双头螺杆、三组压紧螺母、三组固定螺母、上绝缘垫板和下绝缘垫板,其中:
[0014]三组双头螺杆的下端通过螺纹结构穿插连接于底板内,且三组双头螺杆的上端穿
插连接于顶板内,三组双头螺杆呈规则环形阵列设置;
[0015]三组压紧螺母通过螺纹结构分别连接于三组双头螺杆的上端外侧,且压紧螺母连接于顶板的顶部;
[0016]三组固定螺母通过螺纹结构分别连接于三组双头螺杆的下端外侧,且固定螺母连接于底板的顶部;
[0017]上绝缘垫板连接于顶板的底部;
[0018]下绝缘垫板设置于底板的上方。
[0019]优选的,所述实验模块包括正极导电柱、负极导电柱、上导电铜柱、下导电铜柱、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负极材料、压力传感器和数显仪,其中:
[0020]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分别穿插连接于两组螺帽的内侧;
[0021]上导电铜柱插接于正极导电柱内;
[0022]下导电铜柱插接于负极导电柱内;
[0023]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负极材料上下依次连接于正极导电柱与负极导电柱之间;
[0024]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底板的顶部;
[0025]数显仪与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0026]优选的,所述螺帽内贯通开设有第一内槽和第二内槽,第二内槽内壁面与反应壳体表面通过螺纹结构连接,正极导电柱与负极导电柱相靠近的一侧间隙配合穿插连接于两组第一内槽中。
[0027]优选的,所述反应壳体的两端内侧为对称设置的圆台型腔体,所述紧圈一端为环形结构,紧圈另一端圆台环形结构,且紧圈圆台环形结构该端连接于反应壳体的圆台型腔体处,且正极导电柱与负极导电柱相靠近的一侧间隙配合穿插连接于两组紧圈内侧。
[0028]优选的,所述上绝缘垫板底部内开设有与正极导电柱顶部相匹配的圆柱形槽。
[0029]优选的,所述下绝缘垫板顶部内开设有与负极导电柱底部相匹配的圆柱形槽,下绝缘垫板底部内开设有与压力传感器顶部相匹配的槽。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1]1.该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集压片、组装于一体,使得固态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不需要从装置中取出,避免了其与环境的反应以及转移过程中的损坏;
[0032]2.该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满足大多数固态电解质的压片条件,实验过程中使得正极、固态电解质、负极紧密结合,形成较好的界面接触,降低了电池内阻,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电池性能;
[0033]3.该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与压力数显仪的配合使用,将压力值实时展现出来,有助于操作人员实时精准把控压力值。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爆炸图;
[0036]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的正面结构剖视图;
[0037]图4为本技术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的局部正面结构剖视图。
[0038]图中:
[0039]1、密封模块;11、螺帽;111、第一内槽;112、第二内槽;
[0040]12、紧圈;13、反应壳体;
[0041]2、加压模块;21、底板;22、顶板;23、双头螺杆;
[0042]24、压紧螺母;25、固定螺母;26、上绝缘垫板;
[0043]27、下绝缘垫板;
[0044]3、实验模块;31、正极导电柱;32、负极导电柱;
[0045]33、上导电铜柱;34、下导电铜柱;35、正极材料;
[0046]36、固态电解质;37、负极材料;38、压力传感器;
[0047]39、数显仪。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模块(1)、加压模块(2)和实验模块(3);所述密封模块(1)与实验模块(3)相连接;所述加压模块(2)与实验模块(3)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模块(1)包括两组螺帽(11)、两组紧圈(12)和反应壳体(13),其中:两组螺帽(11)分别连接于反应壳体(13)的两端外侧;两组紧圈(12)分别连接于两组螺帽(11)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模块(2)包括底板(21)、顶板(22)、三组双头螺杆(23)、三组压紧螺母(24)、三组固定螺母(25)、上绝缘垫板(26)和下绝缘垫板(27),其中:三组双头螺杆(23)的下端通过螺纹结构穿插连接于底板(21)内,且三组双头螺杆(23)的上端穿插连接于顶板(22)内,三组双头螺杆(23)呈规则环形阵列设置;三组压紧螺母(24)通过螺纹结构分别连接于三组双头螺杆(23)的上端外侧,且压紧螺母(24)连接于顶板(22)的顶部;三组固定螺母(25)通过螺纹结构分别连接于三组双头螺杆(23)的下端外侧,且固定螺母(25)连接于底板(21)的顶部;上绝缘垫板(26)连接于顶板(22)的底部;下绝缘垫板(27)设置于底板(21)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记录压力的固态电池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模块(3)包括正极导电柱(31)、负极导电柱(32)、上导电铜柱(33)、下导电铜柱(34)、正极材料(35)、固态电解质(36)、负极材料(37)、压力传感器(38)和数显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凡,张林昌,汪俪涵,张遥文,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猫头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