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球囊及给药球囊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463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能避免导管中药物残留过多的载药球囊及给药球囊导管。一种载药球囊,包括第一球囊和嵌套在第一球囊内的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上设有用于连通外界和第一腔室的载药部,所述载药部中设有用于负载药物的载药体。一种给药球囊导管,包括导管组件和前述的载药球囊,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球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导管贯穿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分别与所述第三导管的管身密封连接。第三导管的管身密封连接。第三导管的管身密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药球囊及给药球囊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提供一种载药球囊及给药球囊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球囊扩张导管可用于扩张血管狭窄的病变部位从而重建血运,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观察发现,经扩张治疗的血管在过后会有很大概率发生血管增生或再狭窄的现象。
[0003]因此在普通扩张导管的基础上,发展了药物球囊,传统的药物球囊多采取在普通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涂层的方式而获得,涂层中负载的药物能在球囊进行扩张治疗的同时被释放进入局部的血管壁内,从而起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以防止术后血管增生或再狭窄的情况。但这类型的药物球囊的药物利用率并不高,因为在其通过血管真正到达病变部位前药物涂层已经在血液的冲刷下损耗严重,并且球囊扩张后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也十分有限。
[0004]微针球囊能够较好地解决前述问题。现有的一类微针球囊,其结构包括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第二球囊嵌套在第一球囊中,第一球囊的外表面上设有微针,微针与第一球囊的内腔连通,通过先将药物输送到第一球囊的内腔中,再对第二球囊充压,第二球囊膨胀并压迫第一球囊完全扩展,在此过程中微针会刺入血管病变部位,第一球囊内腔中的药物也将通过微针挤入血管壁,这避免了药物在到达血管病变部位前被血液冲刷而损耗。但是,微针球囊也需要搭配导管使用,通过导管向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中注入药物和充压介质,血管病变部位离体表越远,需要的导管就越长,要想使药物进入第一球囊中,就需要让大量药物先填充满导管,才能使一部分药物进入到第一球囊中,所以,大量的药物(例如紫杉醇、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类药物)被残留在导管中,且残留在导管中的药物无法回收,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载药球囊及给药球囊导管,旨在解决现有的微针球囊的导管中药物残留量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载药球囊,包括第一球囊和嵌套在第一球囊内的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上设有用于连通外界和第一腔室的载药部,所述第二球囊可膨胀变形并挤压所述载药部,所述载药部中设有用于负载药物的载药体。
[000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内凹形成所述载药部。
[000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上覆盖有孔板,所述孔板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载药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孔板上的第二通孔与外界连通。
[000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球囊的轴向设置。
[001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微针,所述微针阵列分布在所述孔板上,且所述微针的中空通道与所述孔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
[001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微针靠近所述孔板的一端凸出所述孔板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
[00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球囊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遮盖所述微针的折瓣结构。
[001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载药体为柔性多孔结构或脆性胶囊。
[001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球囊为非顺应性球囊,所述第二球囊为顺应性球囊或半顺应性球囊。
[0015]一种给药球囊导管,包括导管组件和前述的载药球囊,所述导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管、套设在所述第一导管中的第二导管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导管中的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球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导管贯穿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远端管脚和所述第二球囊的远端管脚分别与所述第三导管的管身密封连接。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载药球囊,包括第一球囊和嵌套在第一球囊内的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球囊可膨胀变形并挤压第一球囊的壁面,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上设有用于连通外界和第一腔室的载药部,所述载药部中设有用于负载药物的载药体。载药体负载需要在血管病变部位释放的药物,当第二球囊充压膨胀时,可以挤压到设置在载药部中的载药体,从而将药物从载药体中释放到外界(血管)中,能够避免通过导管输送药物至第一球囊,节省了药物的用量,避免了导管中残留药物较多的问题。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给药球囊导管,包括导管组件和前述的载药球囊,所述导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管、套设在所述第一导管中的第二导管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导管中的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球囊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导管贯穿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远端管脚和所述第二球囊远端管脚分别与所述第三导管的管身密封连接。在第三导管中穿设导丝将载药球囊导送至血管病变部位,而后通过第一导管输送溶剂给载药部并使得第一球囊膨胀,溶剂溶解载药体负载的药物溶质形成药物溶液,而后通过第二导管给第二球囊充压,使得第二球囊膨胀并挤压载药部中的载药体,使得载药体释放溶解的药物到血管壁内。能够避免通过第一导管输送药物至第一球囊,节省了药物的用量,避免了第一导管中残留药物较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的结构正向局部剖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的结构左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的第一球囊膨胀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的第一球囊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膨胀状态结构剖视图;
[00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药球囊收缩状态结构剖视图;
[00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给药球囊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给药球囊导管的结构局部放大图。
[002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0、第一球囊;200、第二球囊;101、第一腔室;102、容纳腔;103、凹槽;104、孔板;105、微针;106、折瓣结构;300、载药体;400、导管组件;401、第一导管;402、第二导管;403、第三导管;500、显影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球囊和嵌套在第一球囊内的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上设有用于连通外界和第一腔室的载药部,所述第二球囊可膨胀变形并挤压所述载药部,所述载药部中设有用于负载药物的载药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内凹形成所述载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囊的壁面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上覆盖有孔板,所述孔板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载药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孔板上的第二通孔与外界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球囊的轴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微针,所述微针阵列分布在所述孔板上,且所述微针的中空通道与所述孔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药球囊,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浩刘朝生李琴芳郭新宇周友明韦政军张志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