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046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包括:步骤1、压开并建立一条长的、开启的、具有传导性的水力主裂缝通道;步骤2、沿着水力主裂缝通道大排量注入低粘滑溜水;步骤3、注入酸液体系对裂缝系统进行酸溶蚀改造;步骤4、通过压裂液携带注入暂堵剂实施暂堵转向酸压;步骤5、实施交替注入酸压;步骤6、降低施工排量至1.5~3m3/min,在近闭合压力情况下对多轮次交替酸压改造形成的水力主裂缝、分支裂缝、天然裂缝实施闭合酸化改造,通过闭合酸化作用,在井筒周围及远离井筒的裂缝避免形成宽的凹糟或通道,即使在裂缝闭合情况下,通过凹糟张开状态,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步骤7、关井2~3h后,排液投产。排液投产。排液投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
,特别涉及到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占油气总资源量30%以上,是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碳酸盐岩储层基质物性差,次生成岩作用所形成的裂缝及缝洞系统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但富含油气的裂缝及溶洞发育不连续,90%以上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必须通过酸化压裂才获得规模化效益开发。
[0003]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为一类常见的碳酸盐岩储层,在我国济阳坳陷、塔里木盆地等广泛分布。此类油气藏按照常规酸压模式开发。常规酸压技术如图2所示,在有限排量下,在裂缝碳酸盐岩油藏基质储集体9中利用交联的高粘压裂液压开一条水力主裂缝通道2,然后实施酸压改造,仅能沟通在邻近水力主裂缝通道2侧翼随机分布的部分天然裂缝4,同时酸液沿优势裂缝溶蚀蚓孔加剧了酸液滤失量;即使通过交替实施压裂液延伸主裂缝和胶凝酸酸蚀裂缝,所能改造的主缝长度和沟通天然裂缝有限,酸液溶蚀波及改造体积较小。由于酸岩反应速度较快和微裂缝中酸液滤失严重,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通过注入交联高粘压裂液的方式,对目的层裂缝碳酸盐岩油藏基质储集体实施水力压裂,压开并建立一条长的、开启的、具有传导性的水力主裂缝通道,从油井井筒延伸至地层深部水平距离为a米的位置,其中30≤a≤40;步骤2、在步骤1压开水力主裂缝通道的基础上,沿着水力主裂缝通道大排量注入低粘滑溜水,通过高净压力迫使初次分支裂缝的开启,同时低粘滑溜水渗入初次沟通的随机分布天然裂缝,初步建立未溶蚀的由水力主裂缝通道、初次分支裂缝和初次沟通的随机分布天然裂缝组成的裂缝系统;步骤3、注入酸液体系对裂缝系统进行酸溶蚀改造,随着注入酸液量的增加,依次对水力主裂缝通道、初次分支裂缝、初次沟通的随机分布天然裂缝进行酸溶蚀通缝、扩缝改造;步骤4、通过压裂液携带注入暂堵剂实施暂堵转向酸压,主要是利用暂堵剂对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的优势天然裂缝溶蚀形成酸蚀蚓孔和部分分支缝进行多级暂堵,迫使酸液体系沟通溶蚀更多的天然裂缝和分支缝系统;步骤5、实施交替注入酸压,即在步骤1~4实施完第一轮次酸压改造基础上,再依次实施第N轮次注入,通过注入交联高粘压裂液再次延伸水力主裂缝通道,得到第N次水力主裂缝,在水力主裂缝通道长度为a米基础上再次延伸(N

1)b米,使水力主裂缝通道加第N次水力主裂缝的距离变为a+(N

1)b米,然后实施滑溜水造缝,形成第N次分支裂缝,同时低粘滑溜水渗入第N次沟通的随机分布天然裂缝,然后注入胶凝酸液酸蚀裂缝和转向酸压改造,形成酸压网络裂缝,实现酸蚀主裂缝有效长度的增加和酸压改造体积的提升,其中:N为≥2的正整数,20≤b≤30;步骤6、降低施工排量至1.5~3m3/min,在近闭合压力情况下对多轮次交替酸压改造形成的水力主裂缝、分支裂缝、天然裂缝实施闭合酸化改造,通过闭合酸化作用,在井筒周围及远离井筒的裂缝避免形成宽的凹糟或通道,即使在裂缝闭合情况下,通过凹糟张开状态,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步骤7、关井2~3h后,排液投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网络裂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交联高粘压裂液,以质量百分数计,包括:0.8~1.2%的丙烯酰胺聚合物、0.3~0.4%的交联剂、0.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彬涛黄波孟勇宋李煜王丽萍魏波陈培胜刘霜杨彪姜阿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