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019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包括两个支撑本体及梁本体。其中,两个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梁本体与两个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与隧道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上,保证梁本体与隧道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转换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上层开发项目的开发商与地铁的开发商不同,地铁明挖区间段上方的上层开发项目的竖向构件往往不能直接贯通落地,需要设置转换构件。其中,转换梁是其中的一种转换构件。但是,传统的转换梁容易与地铁明挖区间段发生干涉,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转换梁容易与地铁明挖区间段发生干涉,安全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换构件,包括:
[0006]两个支撑本体,两个所述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0007]梁本体,所述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所述梁本体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所述梁本体的底部与所述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
[0008]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构件还包用于支撑所述梁本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所述支撑件及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中的一个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距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00mm。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及两个所述支撑件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隧道间隔设置。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灌注桩及设置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的承台,所述承台与所述梁本体抵触配合。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本体至少为两个,各个所述梁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施工空间对应连通。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本体的顶部还设有转换部,所述转换部用于与竖向构件连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梁本体上的所述转换部固定连接。
[0017]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明挖区间系统,包括隧道及所述的转换构件,所述隧道对应穿设于所述施工空间。
[0018]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换装置及明挖区间系统,使用时,先从地表的预设位置向下开
挖堑壕,直至预设标高,再自基底由下向上依次施工修建隧道、支撑本体及梁本体后,向堑壕内进行土方回填,以完成隧道及转换构件施工。当需要进行上层开发项目时,将对应的竖向构件安装在梁本体上,使得竖向构件上沿竖直方向的力能够转为梁本体上沿水平方上的力,竖向构件不需直接贯通落地,且竖向构件不会与隧道发生干涉,保证竖向构件与隧道均能够独立使用,提高了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与隧道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上,保证梁本体与隧道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明挖区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图2中沿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转换构件;100、支撑本体;200、梁本体;210、转换部;300、隧道;400、支撑件;410、灌注桩;420、承台;500、连系梁;600、施工避让线;700、地下室底板;800、明挖区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换构件10,包括两个支撑本体100及梁本体200。其中,两个支撑本体100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梁本体20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支撑本体100的顶部,使得梁本体200与两个支撑本体100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300穿过的施工空间,梁本体200的底部与隧道300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
[0028]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换构件10,使用时,先从地表的预设位置向下开挖堑壕,直至预设标高,再自基底由下向上依次施工修建隧道300、支撑本体100及梁本体200后,向堑壕内进行土方回填,以完成隧道300及转换构件10施工。当需要进行上层开发项目时,将对应的竖向构件安装在梁本体200上,使得竖向构件上沿竖直方向的力能够转为梁本体200上沿水平方上的力,竖向构件不需直接贯通落地,且竖向构件不会与隧道300发生干涉,保证竖向
构件与隧道300均能够独立使用,提高了明挖区间系统80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200的底部与隧道300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200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200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300上,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0029]其中,本申请中转换构件10能够应用于隧道300施工、商场施工或其他地下施工场所。本申请以转换构件10应用于隧道300施工为例进行说明,不得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0]其中,梁本体200为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强度大于或等于C35。
[0031]其中,预设间距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预设间距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300mm。如此,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具有足够的回填土方以缓冲梁本体200上的压力,避免梁本体200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300上,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0032]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转换构件10还包用于支撑梁本体200的支撑件400,支撑件400设置于两个支撑本体100之间,梁本体200、支撑件400及两个支撑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本体,两个所述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梁本体,所述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所述梁本体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所述梁本体的底部与所述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构件还包用于支撑所述梁本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所述支撑件及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中的一个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及两个所述支撑件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构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玮林永安伍伟杰颜小锋吴铭活杨志升李强汶许凯龙梁仁灿杨鑫梁广贤刘向军陈智梁彦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