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硅电池光伏组件I
‑
V曲线的模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晶硅电池光伏组件I
‑
V曲线的模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主流的光伏电池结构为PERC电池,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提升,它的转换效率已逐渐逼近极限效率,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除了开发新型电池结构,如TOPCon、HJT电池,另一个方向就是组件CTM(组件功率损失程度)的提升。然而,作为电池厂商,想拿到特定实验片的一组CTM数据,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并且时间周期也较长,如果通过模拟的方法就能得到组件的输出功率,可以大大降低电池厂家提效成本。
[0003]实际应用中,为了得到所需要的输出功率,要将若干个小单元电池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的形式封装成组件,由于各个小单元电池的参数不一致,串并联后的组件输出功率并不等于所有小电池最大输出功率之和。当小单元电池串联时,电池串两端电压等于各小单元电池电压之和,电池串的电流等于各小单元电池中最小的电流;当小单元电池并联时,电池串两端电流等于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晶硅电池光伏组件I
‑
V曲线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需要的电池组件版型,在LTspice软件中搭建电池组件的电路模型,包括每个小单元电池端口、焊带端口、汇流条端口、二极管端口以及正负极接线端口;S2:获取产线电池原始电性能数据,即电池端的I
‑
V数据,根据电池原始电性能数据建立小单元电池的双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双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表示为:J=J
ph
‑
J
01
[exp{q(V+JR
S
)/n1kT}
‑
1]
‑
J
02
[exp{q(V+JR
S
)/n2kT}
‑
1]
‑
(V+JR
S
)/R
Sh
其中,J为电池的电流密度;V为电压;J
ph
为光生电流;n1为第一个二极管的理想因子,取值为1;n2为第二个二极管的理想因子,取值为2;J
01
为第一个二极管的饱和电流密度;J
02
为第二个二极管的饱和电流密度;q为电荷常数/电荷量;R
s
为串联电阻;R
sh
为并联电阻;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开尔文温度;然后,根据双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计算出晶硅电池的等效二极管参数,所述等效二极管参数包括光生电流J
ph
、饱和电流密度J
01
、饱和电流密度J
02
、串联电阻R
s
和并联电阻R
sh
;S3:二极管参数的调整电池组件采用半片设计,即需将电池片切半,切半会带来严重的边缘损失,引起饱和电流密度J
02
的上升(上升量记为ΔJ
02
)以及并联电阻R
sh
的下降(下降量记为ΔR
sh
),因此,在将电池二极管参数带入LTspice的电路模型中时,小单元电池的电流密度J
02(电池)
=J
02
+ΔJ
02
,小单元电池的并联电阻R
sh(电池)
=R
sh
+ΔR
sh
;从电池到组件,通过焊带将各个小单元电池串接起来,会增加一部分焊带电阻,记为ΔR
S
,因此,在将电池二极管参数带入LTspice的电路模型中时,小单元电池的串联电阻R
技术研发人员:李蕊怡,张双玉,杨阳,陈如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润阳世纪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