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包括沉箱和沉箱基槽,所述沉箱置于沉箱基槽内,所述沉箱基槽底部中心位置砌筑一个小型集水坑,所述小型集水坑外侧设置密目网,所述密目网外侧与土之间填充石子;所述沉箱外侧壁焊接U型钢筋,沉箱顶端四角焊有吊环,沉箱底部中心位置开孔并焊接无缝钢管,所述无缝钢管底部伸入小型集水坑内,无缝钢管中部焊接止水环,无缝钢管上部高度为垫层厚度+700,并设置阀门。通过在沉箱底部设置连接阀门进行降水,不必采取在其周边增加降水井的方法进行施工,避免了在沉箱顶部四角增加配重,降低了安全隐患。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提高了施工效率。工效率。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
[0001]本技术属于施工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施工场区地下水位较高,虽然通过井点降水将地下水位降至筏板标高以下500mm,但由于电梯井、集水坑基础往往仍在水位以下,无法正常施工,采用其周边增加降水井进行降水施工费用高,且此部位降水井处理不到位直接影响地下室防水质量和防水效果。而且存在砂层土质的情况,施工时极易发生塌方和流砂现象。上述施工条件,增加了电梯井的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包括沉箱和沉箱基槽,所述沉箱置于沉箱基槽内,所述沉箱基槽底部中心位置砌筑一个小型集水坑,所述小型集水坑外侧设置密目网,所述密目网外侧与土之间填充石子;所述沉箱外侧壁焊接U型钢筋,沉箱顶端四角焊有吊环,沉箱底部中心位置开孔并焊接无缝钢管,所述无缝钢管底部伸入小型集水坑内,无缝钢管中部焊接止水环,无缝钢管上部高度为垫层厚度+700,并设置阀门。
[0005]进一步的,所述小型集水坑边长或直径为500mm、深度≤500mm、墙厚为120mm。
[0006]进一步的所述沉箱钢板厚度为6mm;所述U型钢筋纵横间距≤500mm,其尺寸为长度200mm、直径φ20;所述吊环直径为φ10,长度为200mm;所述无缝钢管直径为25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无缝钢管离小型集水坑坑底100mm,端头200mm范围内设置滤水孔,间距20mm,钻8mm孔;所述止水环为3mm厚的钢板加工止水环,外环宽度不小于50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滤水孔外侧采用细目钢丝网包裹。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通过在沉箱底部设置连接阀门进行降水,不必采取在其周边增加降水井的方法进行施工,避免了在沉箱顶部四角增加配重,降低了安全隐患。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沉箱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沉箱与沉箱基槽配合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沉箱基槽小型集水坑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A、沉箱;1、U型钢筋;2、吊环;3、无缝钢管;4、止水环;5、阀门;6、滤水孔;7、防
水层;8、密目网;9、石子;10、垫层;11、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
[0016]实施例:
[0017]1.沉箱基槽开挖尺寸为钢板沉箱A的上口尺寸加上混凝土浇筑的宽度。沉箱基槽土方开挖至底标高后,在底部中心位置砌筑一个边长或直径500mm、深度≤500mm、墙厚120mm的小型集水坑,保证水位在基础底面500mm以下。小型集水坑外侧设置密目网8,密目网8外侧与土之间填充石子9,形成透水层。
[0018]2.钢板沉箱A上下口尺寸为电梯井、集水坑的设计尺寸加上防水及防水保护层的厚度。钢板厚度6mm,在沉箱A外侧壁焊接纵横间距≤500mm,长度200mm的φ20的U型钢筋1,沉箱A顶端四角焊有φ10长度200mm的吊环2,底部中心位置开孔并焊接直径25mm的无缝钢管3,无缝钢管3底部伸入小型集水坑内(离坑底100mm,端头200mm范围内打滤水孔6,间距20mm,钻8mm孔。外侧采用细目钢丝网包裹,以防泥浆堵塞),中部焊接止水环4(3mm厚的钢板加工止水环,外环宽度不小于50mm),上部高度为垫层厚度+700,并设置阀门5。
[0019]3.沉箱A就位前在沉箱A肥槽外侧按设计放出沉箱A位置控制线,沉箱A吊装就位的位置、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0020]4.沉箱A吊装定位后,开启阀门5并连接外伸水泵进行降水,沉箱四周浇筑同垫层标号的混凝土。混凝土沿沉箱四周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500mm。第一步浇筑完成后,重新校正沉箱A位置,若发生位移及时进行修正。
[0021]通过在沉箱A底部设置连接阀门5进行降水,不必采取在其周边增加降水井的方法进行施工,避免了在沉箱顶部四角增加配重,降低了安全隐患。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2]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包括沉箱(A)和沉箱基槽,所述沉箱(A)置于沉箱基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箱基槽底部中心位置砌筑一个小型集水坑,所述小型集水坑外侧设置密目网(8),所述密目网(8)外侧与土之间填充石子(9);所述沉箱(A)外侧壁焊接U型钢筋(1),沉箱(A)顶端四角焊有吊环(2),沉箱(A)底部中心位置开孔并焊接无缝钢管(3),所述无缝钢管(3)底部伸入小型集水坑内,无缝钢管(3)中部焊接止水环(4),无缝钢管(3)上部高度为垫层厚度+700,并设置阀门(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坑、电梯井处有底沉箱施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集水坑边长或直径为500mm、深度≤500mm、墙厚为120mm。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雨,赵亮粤,袁文博,张广钰,侯全君,相佳斌,
申请(专利权)人:荣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