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全专利>正文

古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38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古琴,涉及传统乐器的领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制琴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控制古琴品质的问题。古琴包括面板和底板,面板的底面开设有槽腹,底板连接于面板的底部,且底板用于封闭槽腹以形成共鸣腔;槽腹的槽底连接有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第一边墙位于轸池的底部,围墙首尾相连围成琴腹共鸣腔,琴腹共鸣腔位于中音区的正下方,第一边墙与围墙之间围成琴肩共鸣腔,琴肩共鸣腔位于高音区的正下方,第二边墙位于龈托的正下方,第二边墙和围墙围成琴尾共鸣腔,琴尾共鸣腔位于低音区的正下方;琴肩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等于琴腹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琴腹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等于琴尾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厚度。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琴


[0001]本申请涉及传统乐器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琴。

技术介绍

[0002]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0003]古琴的声音演变,犹如产品的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们制琴选择了接近成熟期,实际上是在选择“音效”与“时效”,其中,古琴的音高(发音频率)由振源决定,古琴的振源是频率固定的振源,它的固有频率只由琴弦的尺寸决定,古琴的音质则取决于共鸣腔(槽腹和底板围成的腔体),共鸣腔的共振峰范围很大,对振源可以发出的大多数频率,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共振,而古琴的槽腹结构对于古琴的音色起到关键的作用;
[0004]在现有技术中,槽腹是由制琴师在面板的底部通过专用工具,人工挖出来,面板的正面布置有七个琴弦,琴弦的振动通过轸池、龈托和琴面传导到共鸣腔,其中,面板是古琴的主要发声体,如此,面板的形状、厚薄、以及厚薄的分布情况等直接影响面板发声的品质,面板发声的主要部位是正对槽腹的部分,面板的声振动主要表现为垂直于面板方向的横向振动,因此,当人工制作(开挖)槽腹时,需要控制槽腹各处的开挖深度,以控制面板各处的薄厚、形状情况,对于制琴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对于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制琴师,很难把控品质,导致古琴整体音色不均、余音控制不好、声音穿透力差,不利于产品量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古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制琴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控制古琴品质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古琴,包括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的底面开设有槽腹,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面板的底部,且所述底板用于封闭所述槽腹以形成共鸣腔,所述槽腹的底壁连接有两个纳音,所述底板开设有两个连通所述共鸣腔的音孔,两个所述音孔与两个所述纳音一一对应,所述槽腹的底壁分别连接有琴天柱、琴地柱,古琴的音域从轸池到龈托依次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所述面板的顶面布置有七根琴弦;所述槽腹的槽底连接有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所述第一边墙位于所述轸池的底部,所述围墙首尾相连围成琴腹共鸣腔,所述琴腹共鸣腔位于所述中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边墙与所述围墙之间围成琴肩共鸣腔,所述琴肩共鸣腔位于所述高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边墙位于所述龈托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边墙和所述围墙围成琴尾共鸣腔,所述琴尾共鸣腔位于所述低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边墙的两端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围墙的两侧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边墙的两端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边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
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围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边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琴肩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等于所述琴腹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所述琴腹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等于所述琴尾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
[0008]优选地,所述槽腹的槽底连接有第三边墙,所述第三边墙位于所述第一边墙远离所述围墙的一侧,所述第三边墙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槽腹的侧壁,另一端与所述槽腹的另一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边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边墙与所述槽腹远离所述第一边墙的侧壁围成琴额共鸣腔。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边墙靠近所述围墙的一侧的侧面弯折形成第一弧面,所述围墙靠近所述第一边墙的一侧的侧面弯折形成有配合所述第一弧面的第二弧面,所述围墙靠近所述第二边墙的一侧的侧面弯折形成有第三弧面,所述第二边墙靠近所述围墙的一侧的侧面弯折形成有配合所述第三弧面的第四弧面。
[0010]优选地,两个所述纳音均位于所述琴腹共鸣腔内,所述琴天柱位于所述琴肩共鸣腔内,所述琴地柱位于所述琴尾共鸣腔内。
[0011]优选地,所述底板靠近所述槽腹的一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凹槽,所述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弯折呈波浪状。
[0012]本申请具有如下优点:
[0013]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之间围成琴肩共鸣腔、琴腹共鸣腔和琴尾共鸣腔,且琴肩共鸣腔、琴腹共鸣腔和琴尾共鸣腔分别对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弹奏琴弦的弦音通过面板传递到槽腹内,弦音在共鸣腔产生共振,使弹奏的音乐的声音放大,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可以反射声波,使弹奏的弦音留存的时间更久,这样,弹奏的韵味(余音时间更长)更好,上述的三个共鸣腔正好对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即从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弹奏的音波可以在对应区域的共鸣腔内反复反射声波,增加古琴整体的韵味,提高古琴的品质;
[0014]在现有技术中,弦音的品质主要由面板决定(面板的形状、厚薄等),且各个音区的厚薄和形状略有不同,由于面板的顶面为弧面,制琴师控制面板的厚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能力,而本申请涉及的古琴,弦音通过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以及面板共同决定,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的形状结构比较标准,比较好加工,琴肩共鸣腔、琴腹共鸣腔和琴尾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均相同,这样,一般的制琴师就可以控制面板的厚度,不需要依赖制琴师的个人能力,有利于产品量化;且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也提高了古琴的整体强度(作用类似于加强筋)。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申请,下面给出几个示例性的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申请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0016]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另一个视角图;
[0018]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琴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的正视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琴的底板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琴的爆炸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面板;11、轸池;12、龈托;13、槽腹;131、高音区;1311、琴肩共鸣腔;132、中音区;1321、琴腹共鸣腔;133、低音区;1331、琴尾共鸣腔;134、琴额共鸣腔;14、第一边墙;15、围墙;16、第二边墙;17、第三边墙;18、琴天柱;19、琴地柱;20、纳音;2、底板;21、音孔;2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琴,包括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的底面开设有槽腹,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面板的底部,且所述底板用于封闭所述槽腹以形成共鸣腔,所述槽腹的底壁连接有两个纳音,所述底板开设有两个连通所述共鸣腔的音孔,两个所述音孔与两个所述纳音一一对应,所述槽腹的底壁分别连接有琴天柱、琴地柱,古琴的音域从轸池到龈托依次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所述面板的顶面布置有七根琴弦;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腹的槽底连接有第一边墙、围墙和第二边墙,所述第一边墙位于所述轸池的底部,所述围墙首尾相连围成琴腹共鸣腔,所述琴腹共鸣腔位于所述中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边墙与所述围墙之间围成琴肩共鸣腔,所述琴肩共鸣腔位于所述高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边墙位于所述龈托的正下方,所述第二边墙和所述围墙围成琴尾共鸣腔,所述琴尾共鸣腔位于所述低音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边墙的两端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围墙的两侧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边墙的两端与所述槽腹的侧壁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边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围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边墙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琴肩共鸣腔对应的面板厚度等于所述琴腹共鸣腔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全李源勰
申请(专利权)人:李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