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其中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包括:动盘、静盘和曲轴,所述动盘和所述静盘之间形成压缩腔,所述静盘上设置第一排气孔,所述动盘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与压缩腔相连通,所述曲轴朝向所述动盘的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动盘围合成缓冲腔,所述曲轴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所述缓冲腔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另一侧连通所述第三排气孔的进口,所述第三排气孔的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壳体内腔。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缩机的静涡旋排气口的通流截面面积小,导致压缩效率低的缺陷,提升压缩机可靠性。提升压缩机可靠性。提升压缩机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涡旋压缩机广泛应用于商用空调系统、热泵及冷冻系统,主要由壳体、压缩机构、支撑机构、驱动机构、工作流体吸入管和工作流体排出管等零部件组成。动涡旋与静涡旋相差相位角180度对置安装在上支架上,在动涡旋和上支架之间设置有防止动涡旋自转的防自转机构,动涡旋在驱动部件驱动下和防自转机构的限制下,围绕静涡旋的中心以基圆半径做平动转动。啮合形成一系列相互隔离且容积连续变化的压缩腔。制冷剂工作流体经吸入管进入涡旋泵体内,动涡旋和静涡旋上的螺旋涡卷组成的压缩结构吸气并压缩,经过压缩结构压缩后的高压气体经静涡旋的排气孔排出泵体进入壳体内,然后再通过壳体上的流体排出管进入制冷循环系统。
[0003]随着商用多联机及其他制冷系统的技术需求提升,涡旋压缩机朝着高速运行趋势不断发展。目前的静涡旋排气口受限于涡旋型线的几何特征,较难继续提高其通流截面面积,这将导致涡旋压缩机高速运行工况下的排气阻力快速增加,过压缩损失增加,压缩效率下降,整机运行能耗增加。同时由于高速运行条件下过压缩严重,泵体压缩腔内部压力及温度均比压缩机中低速运行时高,影响泵体内部变形情况及冷冻油润滑效果,最终将影响压缩机运行可靠性。
[000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静涡旋排气口的通流截面面积较小,导致压缩机排气阻力增加,过压缩损失增加,压缩效率下降等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
专利技术内容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缩机的静涡旋排气口的通流截面面积小,导致压缩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其包括:
[0007]动盘、静盘和曲轴,所述动盘和所述静盘之间形成压缩腔,所述静盘上设置第一排气孔,所述动盘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分别与压缩腔相连通,所述曲轴朝向所述动盘的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
[0008]槽与所述动盘围合成缓冲腔,所述曲轴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所述缓冲腔的一5侧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另一侧连通所述第三排气孔的进口,所述第三排气孔的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壳体内腔。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所述曲轴上设置有第四排气孔,所述第三排气孔沿所述曲轴的轴向布置,所述第四排气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排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腔。
[00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盘底部具有安装部,所述曲轴端部具有偏心部,
[0011]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相配合,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呈环状,所述密封结构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之间的空间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三排气通道均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
[001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排气结构还包括输油孔,所述输油孔沿轴
[0013]向贯穿所述曲轴,所述输油孔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部的一侧具有切边,所述输油孔的进口设置在所述切边上,所述输油孔的出口位于所述曲轴的底部。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油孔的进口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出口0沿所述曲轴的径向布置,所述导油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或,当所述输油孔未贯穿所述曲轴时,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所述曲轴上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空间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输油孔。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气孔的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排气孔的横截面积为S2,其满足:0.3≤S2/S1≤1。
[001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气孔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通所述压缩腔,所述第二段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缓冲腔,所述第二段内设置阀片,所述阀片能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段的出口。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沿所述第二段的周向,所述阀片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阀片中心之间0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段设置有固定件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阀片,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呈环形结构。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排气结构。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和压缩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动盘设置有第二排气孔,在曲轴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使得压缩机压缩腔内的排气不仅可以经由静盘上的第一排气孔排出,还可以经由动盘上的第二排气孔排出,因此在压缩机进行大排量时,可以通过动盘上的第二排气孔增加排气流通通道的截面积,降低排气阻力,降低过压缩损失及压缩机高速运行能耗,降低排气温度,降低压缩机大排量工作时的排气功耗,减小气体对涡旋齿头的反作用力,有效改善压缩机排气齿头变形磨损的问题,改善压缩机的排气性能,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曲轴朝向所述动盘的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动盘围合成缓冲腔,缓冲腔起到排气气流缓冲的作用,减小第二排气孔的排气气流阻力,提高该排气通道的辅助排气性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导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曲轴的俯视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排气结构中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3]1、吸气管;2、静盘;3、动盘;4、第一支架;5、排气管;6、定子;7、转子;8、第二支架;9、泵体;10、第二盖体;11、油池;12、副平衡块;13、主平衡块;14、回油罩;15、曲轴;16、壳体;17、十字滑环;18、密封件;19、第一盖体;20、回油孔;21、第一排气孔;22、第二排气孔;23、导油管;24、缓冲腔;25、第三排气孔;26、输油孔;27、第四排气孔;28、输油口;29、阀片;30、第一段;31、弹性件;32、固定件;33、第二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4]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包括:包括动盘3、静盘2和曲轴15,所述动盘3和所述静盘2之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动盘(3)、静盘(2)和曲轴(15),所述动盘(3)和所述静盘(2)之间形成压缩腔,所述静盘(2)上设置第一排气孔(21),所述动盘(3)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22),所述第一排气孔(21)、所述第二排气孔(22)分别与压缩腔相连通,所述曲轴(15)朝向所述动盘(3)的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动盘(3)围合成缓冲腔(24),所述曲轴(15)上设置有第三排气孔(25),所述缓冲腔(24)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22),另一侧连通所述第三排气孔(25)的进口,所述第三排气孔(25)的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的壳体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曲轴(15)的径向,所述曲轴(15)上设置有第四排气孔(27),所述第三排气孔(25)沿所述曲轴(15)的轴向布置,所述第四排气孔(27)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排气孔(25),另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盘(3)底部具有安装部,所述曲轴(15)端部具有偏心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相配合,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呈环状,所述密封结构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偏心部之间的空间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二排气通道(22)、所述缓冲腔(24)和所述第三排气通道(25)均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排气结构还包括输油孔(26),所述输油孔(26)沿轴向贯穿所述曲轴(15),所述输油孔(26)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部的一侧具有切边,所述输油孔(26)的进口设置在所述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会军,徐嘉,郭求和,刘双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