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903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预处理池和生化池,所述污水预处理池的出水口经进水管与生化池连通;所述生化池依次分隔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区底部与缺氧区连通,所述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均是上部连通;所述沉淀区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污泥回流管且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伸入沉淀区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另一端伸入缺氧区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生物相对更为丰富、稳定,剩余污泥产量少,污泥处理及处理费用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抗冲击能力强,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管理方便,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胀。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行业生化处理的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0003]活性污泥法特点如下:
[0004](1)一是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较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工艺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0005](2)二是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缺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要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0006]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区别与活性污泥法“固定”是它最大特点,在生物反应池中加入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吸附形成生物膜,当生物膜完全形成之后,表面是好氧状态,内部是缺氧状态,当生活污水经过生物膜时,微生物分解吸附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达到净化的作用。当生物膜逐渐增厚,缺氧层的厚度超过好氧层时,会导致生物膜的脱落,而新的生物膜又会在载体表面重新生成,通过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维持生物膜反应器的正常运行。
[0007]生物膜法特点如下:
[0008](1)一是生物膜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管理方便,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0009](2)二是微生物固着在载体表面、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也能增殖,生物相对更为丰富、稳定,产生的剩余污泥少。
[0010](3)三是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0011](4)生物膜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生物膜载体增加了系统的投资;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小,反应装置容积有限、空间效率低,在处理城市污水时处理效率比活性污泥法低;附着于固体表面的微生物量较难控制,操作伸缩性差;靠自然通风供氧,不如活性污泥供氧充足,容易产生厌氧。
[0012]目前,污水处理厂主体生化系统主要采用脱氮除磷的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工艺。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更加重视,污水厂排放标准逐步提高,节能降碳政策大力推进,如何提高生化系统脱氮除磷效果、降低运行成本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趋势。因此,研究
开发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本技术分别设有污水预处理池和生化池,且所述生化池依次分隔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同时,在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设置一定比例的高效生物琉璃球填料;该系统充分发挥了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优点、摒弃了相应的缺点。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以下技术方案:
[0015]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预处理池和生化池,所述污水预处理池的出水口经进水管与生化池连通;所述生化池依次分隔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厌氧区底部与缺氧区连通,所述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均是上部连通;所述沉淀区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污泥回流管且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伸入沉淀区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另一端伸入缺氧区底部。
[0016]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内部倾斜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在沉淀区内部形成泥斗。
[0017]再进一步地,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回流污泥泵,所述回流污泥泵与污泥回流管连接。
[0018]再进一步地,所述泥斗上方设置有挡泥板。
[0019]再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内部设置有斜管填料,所述斜管填料上方的沉淀区出水口设置有集水槽。
[0020]再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内均设置有高效生物琉璃球填料;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内均间隔隔板,相邻的隔板的上下通道交错布置。
[0021]再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置有多组曝气器,多组曝气器通过供气管与外部气源连接。
[0022]再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回流管另一端伸入缺氧区的进水端底部;所述缺氧区的出水端底部设置有混合液回流泵,所述混合液回流泵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混合液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厌氧区连通。
[0023]再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器为盘式曝气器或者管式曝气器。
[0024]再进一步地,所述斜板的倾斜角度a小于90
°
,大于50
°

[0025]本技术的原理:
[0026]1.根据实际情况,污水预处理池内包含粗格栅、进水提升泵站、细格栅、沉砂池的池体及相应设备,将进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砂砾等物质进行去除。
[0027]2.厌氧区包含了池体及池内设置的高效生物琉璃球填料,聚磷菌在此完成厌氧释放磷的过程。
[0028]3.缺氧区内设置的高效生物琉璃球填料、混合液回流系统(混合液回流泵和混合液回流管),反硝化菌在此完成缺氧反硝化的过程,将总氮去除,同时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前端,维持厌氧区悬浮态污泥浓度。
[0029]4.好氧区内设置的高效生物琉璃球填料、曝气设施(多组曝气器和供气管),硝化菌及好氧菌在此完成氨氮硝化及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内部缺氧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在此同步完成缺氧反硝化的过程,将总氮去除。同时,聚磷菌在此完成过度吸收
磷的过程。
[0030]5.沉淀区内设置的斜板、集水槽、挡泥板、泥斗、污泥回流泵等设施,集水槽出水堰可调高度不小于10cm,活性污泥及脱落的生物膜在此完成泥水分离的过程。
[0031]6.污泥回流系统包含了回流污泥泵及污泥回流管。通过污泥回流泵将沉淀下来的污泥输送至缺氧区前端,维持缺氧区及好氧区的悬浮态污泥浓度。
[0032]7.混合液回流系统包含了混合液回流泵及混合液回流管。通过混合液回流泵将泥水混合液输送至厌氧区前端,维持厌氧区的悬浮态污泥浓度。
[0033]8.曝气系统包含了曝气器及供气管,曝气器采用盘式曝气器或者管式曝气器,其通过厂区风机房提供的空气源,将空气输送至好氧区底部,完成曝气供氧。
[0034]综上所述:本技术厌氧区底部与缺氧区连通,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均是上部连通,通过水力流态控制设计,厌氧区、缺氧区形成上下折流的流态,确保悬浮态活性污泥不沉积。本系统悬浮态活性污泥浓度根据进水水质条件,控制在1500~3000mg/L。好氧区填料上的生物膜形成外部好氧、内部缺氧的环境,使好氧区实现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预处理池(1)和生化池,所述污水预处理池(1)的出水口经进水管(2)与生化池连通;所述生化池依次分隔为厌氧区(3)、缺氧区(4)、好氧区(5)和沉淀区(6);所述厌氧区(3)底部与缺氧区(4)连通,所述缺氧区(4)、好氧区(5)和沉淀区(6)均是上部连通;所述沉淀区(6)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出水管(7),所述沉淀区(6)内设置有污泥回流管(8)且污泥回流管(8)的一端伸入沉淀区(6)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8)另一端伸入缺氧区(4)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6)内部倾斜设置有斜板(9),所述斜板(9)在沉淀区(6)内部形成泥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底部设置有回流污泥泵(10),所述回流污泥泵(10)与污泥回流管(8)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上方设置有挡泥板(1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6)内部设置有斜管填料(12),所述斜管填料(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贵华姚雨刘丽彭彩霞韩同昕于涛
申请(专利权)人:涟源市海川达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