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棒料对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逐渐成型,相应的装备自动化生产线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伴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所需的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也相应地提高。自动化生产线中,涉及的行业有航空航天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等,涉及的装备包含原料、半成品、成品等,涉及的自动化设备贯穿装备生产的各个工序,包括上料、转运、特殊过程、下料等。
[0003]各产品的成型,离不开原料的生产阶段;原料包括有棒料、型钢、板材等材料,对于这些物料及其成型产品在进行特殊工序过程前,需要对其进行轴向对中、径向角度调整等操作,以实现它们的一致性、对称性,方便后续加工、装夹、对接、运输等操作工序。
[0004]针对棒料产品而言,大多以人工来完成轴向对中、径向角度调整的操作;这种人工操作的作业方式,浪费劳动力,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并且生产效率极低,无法保证生产节奏,严重影响连续化生产;同时人工进行对中、角度调整操作,对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更主要的是轴向、径向对称度达不到相应要求时,会影响成型产品左右、上下对称度超差,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0005]因此,针对棒料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线,急需一种自动操作、简单方便、误差率小且能够兼容自动轴向对中和径向角度调整的装置,以解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100)、升降组件(300)、轴向对中组件(200)、角定向滚轮组件(400)以及控制系统(600);所述轴向对中组件(200)用于对待处理棒料(700)进行轴向对中,包括两个夹板以及用于驱动两个夹板相对运动,且位于两个夹板之间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100)上;所述角定向滚轮组件(400)用于调整待处理棒料(700)的径向角度,包括第一旋转件以及用于控制第一旋转件旋转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支撑底座(100)上;所述升降组件(300)用于带动待处理棒料(700)上下移动,包括位于支撑底座(100)上方且沿待处理棒料(700)轴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支撑件、开口端安装在支撑底座(100)下方的U型架(303)、安装在U型架(303)下方的第三驱动组件以及水平穿过U型架(303)的支撑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穿过U型架(303)后与支撑架连接,支撑架的两端穿过支撑底座(100)后与两个支撑件连接;所述角定向滚轮组件(400)位于两个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三驱动组件均与所述控制系统(60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201)、双输出减速器(202)、两个丝杠、与两个夹板一一对应的两组滑轨组;每组滑轨组包括至少两条安装在支撑底座(100)上的导轨(215),所述夹板通过滑块(212)与导轨(215)滑动连接,滑块(212)的滑动方向与待处理棒料(700)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电机(201)安装在支撑底座(100)上,且第一电机(201)输出轴的轴线水平设置,第一电机(201)的输出轴与双输出减速器(202)的输入端同轴连接,双输出减速器(20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丝杆的一端同轴连接,两个丝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夹板,且两个丝杠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电机(201)与控制系统(600)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支座(401)、安装在支座(401)上的两个支架(410)以及安装在两个支架(410)之间的两个摩擦滚轮(411);所述支座(401)安装在支撑底座(100)上;所述摩擦滚轮(411)的轴线与待处理棒料(700)的轴线平行,用于与待处理棒料(700)摩擦接触;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摩擦滚轮(411)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棒料自动对中角定向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402)、行星减速机(403)、主动轮(405)以及两个从动轮(406);所述第二电机(402)与行星减速机(403)均安装在支座(401)上,且第二电机(402)的输出轴与行星减速机(4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峥,黄维刚,张鹏,杨晓春,郭宏宾,魏永,梁鹏,孙浩,符磊,郝海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