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鞋底及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以及包含有该缓震结构的鞋底和鞋。
技术介绍
[0002]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或日常活动时,需要穿着不同的鞋来达到移动的目的。移动时,人体足部与地面的最初接触由鞋底完成,足部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力的传导过程,作用力越大,足部承受的冲击负荷也越大,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足部接受冲击力的过程,不同的移动速度或作用方式,所产生的冲击力也有所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冲击力越大,人体足部所承受的负面影响也越大,相应的会对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鞋底的缓冲减震效果对足部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缓冲过程结束后,鞋底还需要及时将缓震的能量回馈给足部,以及时给予人体响应。也就是说,鞋底和鞋应当同时具备良好的缓震和能量反馈功能,进而减少运动损伤并提升人体的运动表现。
[0003]现有的鞋底缓震技术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缓震性能的材料,二是具有良好缓震功能的结构,这是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不断尝试研究的两个方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层,第一弹性层的下部设置有拱形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沿鞋底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并朝向第一弹性层所在方向拱起,第一支撑板与鞋底的足跟部位、前掌部位和/或中足部位相对应,第一弹性层和第一支撑板可通过形变实现缓震并进行能量存储和反馈,第一弹性层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弹性层,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弹性层与人体足底形状相匹配,可将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弹性层反馈的能量均匀分散传递向人体足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包括位于两端的支撑部和位于中间的形变部,第一弹性层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拱形的容置槽,第一弹性层和第一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接地层,第一支撑板两端的支撑部与接地层连接,形变部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层的容置槽内,并与接地层之间形成形变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层上设置有镂空结构,镂空结构与第一支撑板的形变部位置相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层靠近镂空结构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抵触结构,第一支撑板的支撑部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抵触结构,第二抵触结构抵靠在第一抵触结构上,以限制支撑部朝向鞋底内侧或外侧方向移动的幅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层的镂空结构处设置有拉伸构件,拉伸构件与第一支撑板对应设置,拉伸构件连接在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一抵触结构之间,以增强对第一支撑板形变幅度的限制效果。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层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缓震槽,缓震槽与容置槽相邻设置,第二支撑板覆盖在缓震槽上,与缓震槽共同围成缓震空间,缓震空间沿鞋底的横向方向贯穿鞋底设置。7.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重叠设置的第二中底、第二支撑板、第一中底和第一支撑板,鞋底的足跟部位处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中底的足跟部位设置有第一缓震槽和第二缓震槽,缓震结构中的容置槽位于第一缓震槽与第二缓震槽之间,容置槽的开口朝向地面,拱形的第一支撑板嵌设在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剑光,孟欢欢,赵帅,刘智才,刘凡,杨帆,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