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697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涉及铜线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改向箱和安装架,改向箱在安装架的内部设置,且改向箱的一侧嵌合设置有检修门,改向箱远离检修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同步轮,第一同步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一同步带,且第一同步带的内壁啮合连接有第二同步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输线筒的上方设置换向机构,在多组换向机构可以进行角度微调的作用下,则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蜗杆带动蜗轮进行转动,而且通过设置多组主动改向辊,则使铜带在不同角度微调的主动改向辊之间进行改向,相比较现有的通过换向轮直接进行改向,可以缓冲铜带的折弯角度,有利于保证铜带的改向质量。质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铜线生产
,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生活中,实用铜线做导线,导电性很好,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等,导热性好,常用来制造须防磁性干扰的磁学仪器、仪表,如罗盘、航空仪表等,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冷压力加工,可制成管、棒、线、条、带、板、箔等铜材,在扁铜线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后续呃加工需要和卷线,通常需要对铜线进行改向,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改向操作,工作效率低。
[0003]以公开号CN213950197U所示的铜线生产用改向装置,该改向装置具体的包括机架本体,进线模组安装于机架本体的输入端,进线效果好,进线模组包括第一进线组件和第二进线组件,进线稳定,传统的铜线由于场地限制难以对铜线的运输方向进行改变,运输效率低等问题。
[0004]在上述公开文件中,该改向装置只是对铜线进行通过单组改向轮进行简单的改向,在改向过程中容易由于突然改向造成铜线的折断和弯曲,而且在对扁铜线进行使用使用,容易由于扁铜线的宽度导致铜线改向失败发生弯折或卡断,并且该装置将机架本体与进线模组分别设置,结构组装较大,占用空间大,适用性小,导致装置在与铜线生产线安装时不方便,限制了装置的适用范围,严重影响了装置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改向装置只是对铜线进行通过单组改向轮进行简单的改向,在改向过程中容易由于突然改向造成铜线的折断和弯曲,而且在对扁铜线进行使用使用,容易由于扁铜线的宽度导致铜线改向失败发生弯折或卡断,并且该装置将机架本体与进线模组分别设置,结构组装较大,占用空间大,适用性小,导致装置在与铜线生产线安装时不方便,限制了装置的适用范围,严重影响了装置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包括改向箱和安装架,所述改向箱在安装架的内部设置,且改向箱的一侧嵌合设置有检修门,所述改向箱远离检修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一同步带,且第一同步带的内壁啮合连接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六同步轮,且第六同步轮的外壁与第一同步带啮合连接,所述第六同步轮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同步轮,且第三同步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带在第三同步轮、第五同步轮的外壁啮合套设;
[0007]所述改向箱的内部设置有多组进线筒,且进线筒的一侧设置有导线筒,且导线筒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张力筒,并且导线筒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张力筒,所述第二张力筒的下方设置有输线筒;
[0008]所述输线筒的上方设置有换向机构,且换向机构的内部包括有通过第一轴承与改向箱的相连接的横杆,所述横杆的外壁在改向箱的内外部分别设置有主动改向辊和同步带轮,且主动改向辊在改向箱的内部设置;
[0009]所述横杆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有支架,且支架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与主动改向辊相平行的压辊;
[0010]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壁连接有转动块,且转动块通过调节转杆与改向箱相连接,所述调节转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蜗轮,且蜗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蜗杆,并且蜗杆通过固定板在改向箱的外壁设置;
[0011]所述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且第一锥齿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内部设置有操作杆,且第二锥齿轮在操作杆的外壁为等差直径设置,所述操作杆的两端通过第三轴承与固定块相连接,且固定块在改向箱的外壁固定安装;
[0012]所述换向机构通过第二电机进行驱动,且第二电机在改向箱的另一侧设置;
[0013]所述安装架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机,且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壁通过滚珠螺母连接有托板;
[0014]所述托板的底端设置有第四电机,且第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四同步轮,并且第四同步轮在托板的表面设置,所述第四同步轮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二同步带,且第二同步带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
[0015]所述安装板的表面与改向箱的底端固定安装。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第一同步轮在改向箱的外壁设置有三组,且三组第一同步轮为平行并列设置。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进线筒在改向箱的内部上下并列设置有六组,且进线筒通过第一转杆与改向箱相连接,所述底部的三组进线筒通过第一转杆与改向箱外的三组第一同步轮相连接。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1]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四转杆连接有换向筒。
[00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3]所述进线筒的一侧设置有齿轮盘,且齿轮盘在第一转杆的外壁安装,并且每组齿轮盘为上下啮合设置。
[00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5]所述导线筒通过第二转杆与第二同步轮相连接。
[00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7]所述输线筒通过第三转杆与第三同步轮相连接,且输线筒与换向筒之间呈垂直分布,并且输线筒在换向筒的底部设置。
[00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9]所述第一张力筒的外侧连接有第五同步轮,所述第二张力筒的外侧连接有第六同步轮。
[00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31]所述托板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滑台,且第一滑台在第一导轨的外壁滑动连接,
并且第一导轨在安装架的内侧固定设置。
[00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33]所述安装板的底端连接有第二滑台,且第二滑台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导轨,并且第二导轨在托板的表面固定安装。
[003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5]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输线筒的上方设置换向机构,在多组换向机构可以进行角度微调的作用下,则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蜗杆带动蜗轮进行转动,而且通过设置多组主动改向辊,则使铜带在不同角度微调的主动改向辊之间进行改向,相比较现有的通过换向轮直接进行改向,可以缓冲铜带的折弯角度,有利于保证铜带的改向质量,避免了铜带在改向的过程中被折断、弯曲。
[0036]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蜗杆的一侧设置第一锥齿轮,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的啮合作用下,通过第二锥齿轮在操作杆外壁的等距等差直径设置,则使一侧的第一锥齿轮实现等差转动,在蜗杆的连接作用下,则使蜗杆带动蜗轮进行不同角度的调节,通过这样的设置,则使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杆同步对换向机构进行调节,避免了用户的单组调节,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机构的实用性。
[0037]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改向箱的底部通过安装板与安装架进行安装,在安装板通过第二同步带进行伸缩活动,并且托板带动安装板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安装的铜线生产用换向机构,包括改向箱(1)和安装架(2),所述改向箱(1)在安装架(2)的内部设置,且改向箱(1)的一侧嵌合设置有检修门(18),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向箱(1)远离检修门(1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3),且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同步轮(4),所述第一同步轮(4)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一同步带(5),且第一同步带(5)的内壁啮合连接有第二同步轮(6),所述第二同步轮(6)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六同步轮(34),且第六同步轮(34)的外壁与第一同步带(5)啮合连接,所述第六同步轮(34)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同步轮(7),且第三同步轮(7)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同步轮(33),所述第一同步带(5)在第三同步轮(7)、第五同步轮(33)的外壁啮合套设;所述改向箱(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进线筒(8),且进线筒(8)的一侧设置有导线筒(9),且导线筒(9)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张力筒(31),并且导线筒(9)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张力筒(32),所述第二张力筒(32)的下方设置有输线筒(10);所述输线筒(10)的上方设置有换向机构(12),且换向机构(12)的内部包括有通过第一轴承(1204)与改向箱(1)的相连接的横杆(1201),所述横杆(1201)的外壁在改向箱(1)的内外部分别设置有主动改向辊(1202)和同步带轮(1203),且主动改向辊(1202)在改向箱(1)的内部设置;所述横杆(1201)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1206)连接有支架(1207),且支架(120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与主动改向辊(1202)相平行的压辊(1208);所述第一轴承(1204)的外壁连接有转动块(1205),且转动块(1205)通过调节转杆(1209)与改向箱(1)相连接,所述调节转杆(1209)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蜗轮(1210),且蜗轮(1210)的外壁啮合连接有蜗杆(1211),并且蜗杆(1211)通过固定板(1212)在改向箱(1)的外壁设置;所述蜗杆(12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213),且第一锥齿轮(1213)的外壁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214),所述第二锥齿轮(1214)的内部设置有操作杆(1215),且第二锥齿轮(1214)在操作杆(1215)的外壁为等差直径设置,所述操作杆(1215)的两端通过第三轴承(1216)与固定块(1217)相连接,且固定块(1217)在改向箱(1)的外壁固定安装;所述换向机构(12)通过第二电机(11)进行驱动,且第二电机(11)在改向箱(1)的另一侧设置;所述安装架(2)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机(19),且第三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良徐恒雷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康成特导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